弘扬五峰美食文化 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发布时间:2024-08-29 19:44:12被阅览数:50 次信息来源:​五峰县档案馆 作者:田安利

  近日,五峰档案馆组织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主题是“弘扬五峰美食文化、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作为人们的心头好,美食既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吃住行游购娱”的其中一维,不论本地生活还是外来猎奇,都不可或缺。因此,对于地方档案部门而言,将地方美食文化发掘好、弘扬好既是为地方存史的题中之义,更是服务地方发展的必要之举。

  8月上旬,返乡创业者李杨莉女士找到五峰档案馆,表示打算恢复渔洋关老合作饭店羊肉包子的品牌和味道,希望得到文化创意、资料文献等方面的帮助。

  据悉,李女士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渔洋关人,其母亲李秀桃是原合作饭店职工。上世纪60年代,国营饭店改制下放,成立渔洋关合作饭店,主推产品为羊肉包子。儿时的李女士常见到母亲在饭店伏案忙碌,所制作的羊肉包子总是让人赞不绝口,母亲和长辈们数十年如一日潜心制作传统美食,让年幼的她在心底埋藏下了一份美好,使她与故土之间产生了一份深刻的牵绊。于是,远在苏州一家外企担任高管的李女士,毅然决定带着情怀回到家乡创业,把渔洋关传统美食金字招牌发扬光大。

  五峰档案馆在收到李女士提出的请求后,迅速组织召开这场座谈会,邀请地方老文化人季卫民和宫自信、原合作饭店经理宫自慎和职工李秀桃、县全域旅游专班罗立蜜和徐远芳,集思广益,出谋划策。

  会上,大家讨论起记忆中的合作饭店和羊肉包子,可以得知,那时的合作饭店以细致周到的服务备受旅客青睐,而羊肉包子则以其软嫩鲜香、皮薄馅大、外形精美而深受顾客喜爱。饭店里六七个职工同时做包子,每天都忙不过来,吃羊肉包子的行人络绎不绝,每天几千个包子供不应求。

  关于这段历史,大家在《五峰县志》、《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五峰卷》等书籍中也找到了相关记载。远近闻名近百年的渔洋关羊肉包子,不仅吸引着近在镇内、城关、宜都的人们,更吸引了恩施、宜昌、沙市、武汉等地客商、脚行挑夫及各色军民人等闻味而至。

  之所以合作饭店羊肉包子能创造这样的辉煌,是因为看似简单的羊肉包子背后深藏着极为讲究的做工。制作包子须精选本地新鲜山羊肉,去皮筋和油腻,肥瘦比2:8,配以少量冬瓜、萝卜作辅料。辅料水煮一遍,挤干水分,以适量淀粉、鸡蛋、辣椒丝搅匀,拌入羊肉馅。选用上好面皮包馅,皮薄馅多。蒸熟后的羊肉包子,馅如肉丸,极少破皮,皮里肉汤满满鲜味浓,吃起来油而不腻,鲜而不膻。

  除了味道,合作饭店羊肉包子的外形也十分讲究,须得24个褶子不多不少,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

  这样凝聚巧思、充满诚意又深藏玄机的美食怎能不俘获食客芳心呢?让人深感好奇的是,合作饭店羊肉包子的做法是谁发明的?

  在宫自慎先生口中得知,该做法由渔洋关老街龙氏等师傅代代传承而来,之后授予合作饭店师傅们,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光景,是地道的渔洋关传统味道。1992年,合作饭店被百货大楼收购,后经营其他商业门类,一时辉煌的合作饭店羊肉包子也就从此淡出了大众视野。

  如今,李女士决心重新呈现渔洋关合作饭店羊肉包子老味道,让人倍感期待。

  座谈会上,五峰档案馆联合老文化人和全域旅游专班向李女士提出许多建议,包括如何打造饭店外观、开发旅游产品、举办创新活动、做好品牌文化等。会后,五峰档案馆还将继续挖掘档案和文献资料中的资源,让五峰美食文化走出纸上、走近大众,切实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推动全县全域旅游发展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