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故事化的红色档案叙事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4-08-28 19:30:47被阅览数:43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文/李婉青

  摘 要:合理开发利用红色档案资源,广泛弘扬红色档案精神,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命活力,成为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与档案工作数智化转型的重大目标与重要任务。在分析当前红色档案叙事存在的主体单一、内容单调、技术滞后、思维缺失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面向故事化的红色档案叙事转型路径,旨在推动红色档案资源的故事化呈现和多元化利用,促进红色档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红色档案;档案叙事;档案叙事转型;故事化

  红色档案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真实见证,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的珍贵物质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开发利用红色档案资源,广泛弘扬红色档案精神,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命活力,成为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与档案工作数智化转型的重大目标与重要任务[1]。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不断推进,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赋予的新使命。红色档案作为中国革命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叙事方式的转型对于教育、铭记历史、文化传承乃至国家认同感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一些学者围绕红色档案的组织、开发、利用与传播等展开诸多有益探索与深刻研究。朱彤等[2]对我国红色档案的管理现状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当下存在的诸多现实困境,提出新时代我国红色档案管理的应然进路:打破主体壁垒,明晰概念边界,深化技术运用,融入叙事思维。赵雪芹等[3]通过分析经典叙事理论以及数字叙事理论,结合档案叙事的用户、文本、技术层面,从数字叙事的逻辑、结构以及维度分析档案数字叙事模式,提出了数智赋能环境下的档案数字叙事模式优化策略。李锦绣等[4]对沉浸式数字叙事进行全面调研,总结沉浸式数字叙事的应用场景与实现路径,建议沉浸式数字叙事实践可向平台化、多技术栈、多模态方向发展。龙家庆等[5]以数字叙事理论框架为分析依据,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叙事逻辑、叙事方式四个方面识别红色馆藏传统叙事的开发难点,并提出立足红色馆藏资源、开展多元主体叙事、呈现多维沉浸叙事、聚合红色知识表达的多模态红色馆藏资源的数字叙事开发策略。朱彤等[6]以数字人文与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融合为出发点,从强化叙事思维建构、深化数字技术赋能、探索多元手段运用等维度入手,提出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路径,为我国档案部门加强红色档案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朝乐门[7]提出数据故事的形式化定义、数据故事化的三个基本科学问题、数据故事的四个特征和五个组成要素,进一步明确了数据故事的知识体系,并识别出数据故事具有体验、解释和启发等三种主要功能,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桥梁。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静态展示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公众对红色档案资源的多元化需求。推动红色档案叙事的转型,实现故事化、立体化、灵动化的呈现方式,成为当下档案工作亟须努力的方向[8]。首先,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立体地展示红色档案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增强公众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深化公众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其次,叙事转型有助于提升红色档案资源的传播效果,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红色档案在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档案历史文化知识传播、革命精神传承弘扬等方面的作用。最后,红色档案叙事转型也是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推动档案学理论的丰富和实践的深化[9]。

  1  红色档案叙事现状与挑战

  1.1 红色档案叙事主体单一

  当前,红色档案叙事的主体较为单一,主导者多为政府和少数专业研究机构。这种单一的叙事主体使得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受限,其他多元社会主体难以参与叙事过程,虽然能够保持一定的权威性与可靠性,但是也导致档案叙事的互动性、多样性与深刻性不足。

  1.2 红色档案叙事内容单调

  红色档案类型丰富且价值重大,但是现有的叙事内容开发仍然不够充分,对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的探究还不够深入,红色档案叙事表现力仍有提升空间。一方面,当前红色档案的叙事内容多集中在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上,较少涉及公众个体经验和日常生活的叙述,导致叙事缺乏层次感和细节感。另一方面,多数红色档案的叙事内容未能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且叙事资源存在明显缺口,如印章、票证等材料的系统整理和发布不足。资源类型和数量的限制影响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制约了多模态红色档案资源的全面展示,也减弱了其与用户的情感共鸣。

  1.3 红色档案叙事技术滞后

  在技术应用方面,尽管数字技术在红色档案叙事化中已有一定规模的探索和应用,但是当前红色档案的开发和叙事仍依赖于传统方法,对高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方法的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待深度开发和挖掘。多数档案机构未能有效利用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导致红色档案的组织、管理和展示方式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数字化、互动化、立体化的需求,也限制了叙事的表达效果和用户的互动参与。

  1.4 红色档案叙事思维缺失

  一方面,当前红色档案的叙事传播思维不够完善,多依赖传统的线性叙述,缺乏叙事战略与叙事手法的创新以及批判性思考。这种叙事思维的缺失使得红色档案叙事无法深入探析历史复杂性,也难以触及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议题。另一方面,叙事的传播形式单一,传播路径狭窄,主要限于传统的展览和文本描述,缺少互动和多媒体的应用,使得叙事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受限。

  2  面向故事化的红色档案叙事转型路径

  2.1 红色档案数字叙事主体的多元化

  2.1.1 政府主导促进职能整合

  政府作为红色档案的主要管理者,应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规划红色档案叙事工作,整合归口管理的档案馆、纪念馆、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红色档案的故事化建设。一方面,通过构建健全的部门协同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和工作协同,避免资源分散和工作重复。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红色档案故事化的整体框架和路线图,为红色故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指导和支持。

  2.1.2 社会力量参与丰富叙事

  红色档案故事化建设不应该只局限于政府主导,还应该广泛吸纳和汇集社会各界力量,丰富叙事视角和表现形式。首先,要充分调动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各方的积极性,邀请红色文化研究者、口述历史学者等相关领域专家与学者共同参与,充分利用专业知识与优秀技能为故事化提供内容支撑。其次,要鼓励文化传媒机构、艺术创作团体等参与,借助专业和独到的创作视角与叙事手法提升故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最后,还可以向公众开放红色档案故事化创作渠道,通过开放共享、众包众扶等方式形成群众性创作热潮,推动红色档案故事由官方向民间延伸,让社会各界成为推动数字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2.2 红色档案数字叙事内容的多维化

  2.2.1 明确红色档案资源边界

  红色档案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革命奋斗历程,其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维度错综复杂,分布范围广泛,涵盖档案文书、实物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态。为有效整合海量多源异构的红色档案资源,需要明确红色档案的概念内涵和资源边界,可以围绕革命斗争史、党史党建等红色主题,对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类档案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形成覆盖全面的红色档案资源目录与体系,为后续资源的故事化开发利用与传播共享奠定基础。

  2.2.2 构建红色档案本体系统与知识图谱

  在明确红色档案资源边界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语义网和本体论等知识建模技术,构建红色档案领域的本体系统,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概念化、形式化描述。通过建立实体之间的关联,将分散的红色档案资源整合成结构化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红色档案知识图谱,将红色档案相关的概念、实体及其关系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这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红色档案内容的挖掘和理解,发现档案资源间的内在联系,为构建丰富的故事情节提供素材基础与知识支撑。

  2.3 红色档案数字叙事技术的数字化

  2.3.1 融合多模态资源呈现

  红色档案资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模态和类型。传统的故事化叙事往往只关注单一媒体形式的表达,未充分利用多模态资源,无法为公众营造逼真的沉浸式体验。在红色档案故事化过程中,应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不同模态的资源进行处理和集成,实现多种感官体验的叠加,提升故事化的沉浸感。

  2.3.2 应用新技术优化体验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景视频等新兴技术为红色档案故事化营造了全新的呈现形态和沉浸体验。通过VR、AR等技术,可以基于档案资源重构红色纪念场景和革命活动情景,让用户在虚拟世界中身临其境,获得沉浸试听实景体验。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分析、智能生成等环节的应用,也有助于从海量红色档案资源中提炼有价值的故事元素,实现故事化的创新表达与智能推荐。

  2.4 红色档案数字叙事传播的生态化

  2.4.1 倡导舆论生态协同共建

  红色档案故事化叙事事关红色文化传承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需要舆论引导和生态共建。可通过运用正面舆论宣传,消除负面声音的干扰,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注重推进各个阶段的社会共识,实现网上网下同步化、全程参与同路化、高低联动同治化,形成多元主体群防群治、共建红色文化叙事生态的格局。

  2.4.2 融入新兴传播叙事形态

  提升故事化叙事的传播效果,需要有高度契合新媒体环境的传播形式。短视频、网络直播、移动应用等新兴媒体传播形态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所青睐和认可。可以围绕新形态,开发丰富多样的红色故事化产品,如制作微场景剧本和提供VR、AR红色景区体验等,赋予红色故事更加年轻化、潮流化的表现形式,吸引更多受众群体的关注。发挥新媒体社交属性,鼓励红色故事在移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培育互联网红色文化传播者,扩大红色故事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3  结语

  红色档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革命传统精神,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向故事化的红色档案叙事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可以更生动形象地再现革命历程,增强公众的认同感和代入感。

  参考文献

  [1]马仁杰,殳圣薇.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叙事要素的构成及其优化路径[J].山西档案,2023(5):5-11.

  [2]朱彤,王兴广,唐懿飞.新时代我国红色档案管理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进路[J].档案学通讯,2024(1):20-27.

  [3]赵雪芹,彭邓盈政.数智赋能环境下的档案数字叙事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5):67-73.

  [4]李锦绣,林泽斐.面向数字人文的沉浸式数字叙事:现状、路径与展望[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2(10):41-48.

  [5]龙家庆,裴佳杰,张强.面向数字叙事的多模态红色馆藏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3(5):38-46.

  [6]朱彤,王兴广,陈贺琪.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路径探析[J].档案学研究,2023(3):112-118.

  [7]朝乐门.数据故事的内涵、生成及应用研究[J/OL].中国图书馆学报,(2024-02-29)[2024-05-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746.G2.20240228.1729.005.html.

  [8]冯佳芪,加小双,吴佳佳.叙事转向背景下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2(4):27-33.

  [9]崔晓苗,王毅.红色档案展览的情感传播向度研究[J].山西档案,2022(4):69-7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4年第一批次“红色文化育人视域下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30907061134839);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红色美术资源与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研究——以党史人物作品为例”(课题编号:SGH23Q0334)。

  【作者简介】李婉青(199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