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中外合作开发:价值驱动、现实基础及未来路径

发布时间:2024-08-12 19:21:15被阅览数:52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文/郑慧 张亚坤

  摘要:在国际文化交流背景下,家谱中外合作开发可以加强家谱中外学术交流,促进家谱学术研究枝繁叶茂,对于挖掘家谱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家谱中外合作开发具备了理论、研究以及实践等基础,未来可以从综合多主体自身优势、加快家谱资源数字化整合、推动数字家谱资源共享和跨学科研究、创新家谱开发形式等方面推进。

  关键词:家谱;中外合作;家谱开发

  家谱亦称宗谱,是一种主要以表谱的形式系统记载某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亲缘团体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特殊形式,是一种重要的家族文献和社会文献。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强中华文化典籍等全媒体传播,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实施中华文化数据库建设、国家古籍保护及数字化工程,对做好未来5年的传承发展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新期待[1]。2023年,国家发改委制定并发布《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的愿景与行动——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提出实施“文化丝路”计划,办好共建“一带一路”主题节会,为国际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搭建平台[2]。在此背景下,全球文化领域交流方式日趋多样化,交流次数逐渐增多,家谱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逐渐显示出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国内对于家谱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方面:一是通过对少数民族家谱内容的开发,研究家谱中蕴含的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史料价值[3-4];二是借助对家谱体例内容的研究,探讨当代新家谱的创新创造对家谱发展的作用[5-6];三是通过对家谱的数字化开发和可视化研究,推进家谱资源数字化,为家谱的利用提供新渠道[7-8]。目前,涉及家谱中外合作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有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法国远东学院联合开发的“徽州善本家谱印刷资料数据库”[9]、中国浙江省档案馆和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共同设立的犹他家谱学会浙江查阅利用中心[10]、中国和新加坡族谱学会联合出版书籍并探讨相关合作项目[11]等实践层面的介绍,缺乏理论总结。韩国、日本、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家谱资源非常丰富,却鲜有相关研究成果。鉴于此,本文从理论角度分析并总结家谱中外合作开发的价值驱动,依托已有各项基础条件探索家谱中外合作开发的未来路径。

  1  家谱中外合作开发的价值驱动

  1.1 文化价值:满足个人身份认同

  寻根问祖,报本思源,敬奉祖先,缅怀祖德乃人类之天性[12]。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 贵州省的屯堡人是较早移民贵州的汉人。在历史上,他们除了经历“军转民”的身份变化之外, 还在身份指称上经历了“夷化”。因此,屯堡人的家谱成为屯堡人建构身份、保障地位、实现认同最为有效的载体[13]。家谱不仅可以告诉自己本家族的历史渊源,而且可以明确自己所处家谱中的辈分等相关信息,获得在家族中的身份认同。

  寻根是全人类的共同需求,国外对通过家谱寻找自己祖先的愿望也日益高涨。新加坡族谱学会鼓励个别家庭修家谱,并将修好的家谱交给国家图书馆存档,纳入“新加坡族谱库”,日后可以把个别家谱连接起来,形成“新加坡华人姓氏宗谱”,让人们在生命中留下足迹,不仅可以知道自身的由来,还可以供后代追思、缅怀[14]。1976 年,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出版了畅销小说《根——一个美国家族的历史》,揭开了美国家谱档案利用热潮形成的序幕,更重要的是使每个人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找到心灵的归宿[15]。

  跨国界不同主体进行的家谱合作开发,可以使本来不便公开或分享的家谱拥有者转变自身观念,能够交流自己的家谱资源,在人们寻根问祖过程中提供史料价值上的支撑,便于人们更快、更准确地寻找到自己的祖先,满足和实现不同人群寻根问祖的需求和愿望,进而增强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家族成员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1.2 教育价值: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和血脉的重要文献,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也是一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载体。《李氏家谱序》云:“若家之有谱者,记风尚焉,不惟成一家之教......于是知其风尚。由家而乡,乡而国,国而天下,莫不向风,则四海荡荡平平,天下咸宁无事”[16],体现了厚重的家国情怀。广西玉林市钟家家族每一户的门楣上都挂着“光荣之家”的牌匾。在这个家族的“族谱”中,“上垌钟氏家族三代参军示意图”详细标注着21名参军人员的姓名、服役时间、立功受奖等情况,激励着家族后人将舍小家为大家、从军报国的家国情怀代代赓续。通过家谱,家族长辈可以向后人讲述家族成员的爱国故事,教育后人热爱祖国、传承家族的爱国传统。这在教育子孙后代、匡正家族成员思想、规范家族成员行为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教化价值。

  越来越多海外华侨也开始重新认识家谱的地位和价值,将家谱看作维系自己和祖国的“精神纽带”,用家谱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例如,旅美华侨、美国南加州山东同乡会前会长秦嗣宣先生和秦氏宗亲代表一行向山东日照海曲方志馆捐赠《日照(海曲)秦氏家乘》。多年来,秦嗣宣多次返乡,专注于血脉亲情、家族文化的传承,为家乡捐款设立了“裕万奖学金”,一言一行皆彰显出华侨的爱国爱乡精神。

  家谱中外合作开发可以使中外家谱中的优秀文化得以相互借鉴,在合作中共享不同家谱资源,挖掘家谱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挥家谱的教育功能,为世界各国人民爱国精神的塑造提供实例支撑。

  1.3 学术价值:推动家谱研究繁荣发展

  家谱对家族迁徙、家族聚居地的风俗、名人成员的记录都体现出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使其成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家谱中的传记、人物简介、世系等内容可弥补正史方志中某些历史人物信息不够全面的缺陷,为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提供证据支持。例如,赵阿平等在对瑷珲四嘉子乡《付察哈拉家谱》的满文、汉文谱单进行对比研究后,考证了清代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出生时间和地点、家族世系以及卒时葬地[17]。发达国家民众相当重视家族树的建立,对家谱利用的学术研究需要较为强烈。其中,商业性家谱网站、档案馆网站的家谱档案利用平台都从不同方面为家谱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极大便利[18]。例如,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研究。2000年,宗乡总会与新加坡华裔馆联手举办“族谱展”,同时召开主题为“族谱与海外华人研究”的研讨会,吸引了数百人与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邝保华博士在会议上主张让族谱上网。他认为,族谱用户除了阅读族谱网络的资料外,还有义务提供自己的家庭资料给族谱网络,推动当代互联网背景下学术研究更好、更深的交流发展。日本为了深入认识中国社会,十分重视中国族谱的搜集整理。日本学者多贺秋五郎撰修了《宗谱之研究(资料篇)》一书,指出日本存有宗谱1 500余套,有助于研究中国宗族与教育史。

  家谱中外时空分布不均,收藏主体多元,包括公共机构、民间家族以及个人,造成家谱利用困境,使得家谱学术研究比较滞缓,难以形成大规模成系统的家谱研究活动。因此,家谱中外合作开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不同合作主体的优势和不同家谱资源,对于加强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4 经济价值:发挥家谱产品的经济效益

  与传统的文化、教育、学术等价值不同,家谱的经济价值是近些年在民间家谱利用热潮的推动下开始涌现的新价值。

  首先,家谱可以作为商业产品进行开发,比如将家谱资源转化为家谱书籍、家谱文化衍生品等,通过商业渠道销售,实现经济效益。例如,2023年8月“四川宝树繁花——巴蜀家谱文化展”设计制作了具有代表性的创意产品“宝树繁花——巴蜀家谱文化展纪念品四件套”“宝树繁花——巴蜀家谱文化展笔记本”“明信片”“大信封”“书签信封”。产品呈现出的纹理、选取的文字、人物的画像均来自该次展览的家谱,力求将真实的、难以触摸的家谱内容送到每一位使用者手中,使其感受源远流长的家谱文化。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家谱资源开发家族文化旅游产品,如家族寻根之旅、家谱文化主题景区等,吸引游客,创造经济效益。明代嘉靖年间张宪、张阳辉主编的《张氏统宗世谱》之《本源纪》载到:“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属之地......世飨其祀。今太原县有庙存焉”[19]。山西省根据此家谱记载已将中华张氏景点旅游区列入发展规划[20]。再次,随着家谱热的不断升温,逐渐涌现出一大批有志于修家谱的家族和个人,催生了利用家谱资源开展家族文化教育的服务项目。例如,我国的族谱网、怀恩家谱软件等提供免费或付费的家谱编修和咨询等服务。最后,可以开设家谱文化课程、讲座等,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服务,实现教育经济效益。

  中外合作开发可以研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家谱产品,拓宽家谱产品的开发、销售、推广渠道,扩大家谱产品的市场规模,放大家谱产品的经济价值,将家谱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中外合作朝着更深层次发展。

  2  家谱中外合作开发的现实基础

  2.1 中外文化大环境的方向引领

  为了更好地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国家相继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如《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21]。《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到2035年,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22]。

  为保证中外文化交流更好发展,我国和其他国家相继以签订协议等方式提供保障。中美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的精神,在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基础上通过鼓励和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互相了解。中国和新加坡在对等基础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为前提,鼓励和推动在文化艺术、设计、遗产保护、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合作。这些都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围。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不断扩大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加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断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搭建起了新的平台。2019年4月24日,“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成立,经常组织各领域、各层次的双边交流或者多边交流及各领域专家的对话和学者的讨论,有针对性地与沿线各国相应科研机构、智库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活动[23]。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指出,聚焦健全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到2025年讲好中国故事的品牌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攀升[24]。在此背景下,家谱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代表,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也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

  2.2 中外家谱网站提供的平台支持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记录了家族的血脉传承、历史渊源和重要事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家族开始将自己的家谱资料上传到网上,形成了各种家谱网站。这些网站不仅为家族成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查询和交流平台,而且为家族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国内的家谱网站如“族谱网”“百姓通谱网”“中华寻根网”“中国家谱网”等,有的致力于收集整理中国传统家谱,有的提供家族成员的交流互动平台,有的则专注于家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与此同时,一些家族自研的网站,如“中华文氏宗亲网”“胡氏宗亲网”“向氏宗亲网”等,其主要作用是联系本家族的成员宗亲,增强本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为家谱编修提供了便利。这些网站的开发为家谱中外合作开发提供了数字技术和平台基础。

  相较于国内网站,国外家谱网站的功能更为完善,页面布局更符合用户的感官体验。1894年,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成立,建立了“Family  Search”网站,拥有超百亿条家谱记录,满足了用户的检索利用需求。国外家谱网站多为商业性网站,通过收取一定费用获得利润,代表性网站有“myfamily.com”和“ancestry.com”。尽管中外家谱的体例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各自的家谱文化一脉相承,直到今天。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家谱学会、院校等也开始与中国相关机构部门和组织展开交流合作,共同开发家谱资源,极大增强了家谱对于中外友好交流的文化价值。

  2.3 中外家谱数据库建设的资源支撑

  随着我国家谱编修热潮的出现,各级档案部门、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开始加大对家谱的研究和数字家谱的建设,形成了众多家谱数据库。同时,随着家族编修者观念的转变,开始将私藏的家谱交由图书馆等专门机构保管,使得家谱相对集中,给家谱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提供了较大便利。我国的家谱数据库主要以图书馆为主体进行建库开发,如上海图书馆的“面向数字人文的家谱知识服务平台”,台北“国家图书馆”的“台湾地区家谱联合目录数据库”,南开大学图书馆的“家谱研究文献数据库”,南京师范大学的“家谱 GIS 系统平台”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家谱族谱数据库”等[25]。同时,针对各自国家内部的家谱档案利用热潮,国外也开始了对家谱数据库的建库实践。但是与中国开发主体不同,国外多以档案馆为主进行家谱查询平台数据库的建设,如“FamilyHistory”“Researchfor  Genealogists”“Researching  your  Family”等,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家谱回归档案部门,增强了档案部门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

  各国对家谱的开发和利用为家谱间的跨国合作开发奠定了基础,产生了多种合作模式。第一种是图书馆与高校合作。2015年3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法国远东学院联合开发的“徽州善本家谱印刷资料数据库”公开上线,向全世界互联网用户提供无偿阅览服务[26]。中法通过对古籍、徽州家谱以及法国远东学院的著录项目的收录,创建了庞大的家谱文献资源数据库,不仅方便了用户的检索和利用,还有利于中国徽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第二种是档案馆与学会合作。2017年1月12日,浙江省档案馆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签署《FAMILY SEARCH国际档案馆合作协议》[27]。根据协议,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将在浙江省档案馆新馆开设犹他家谱学会浙江查阅利用中心,免费为社会各界提供家谱查询及寻根服务。第三种是学会与企业合作。2023年2月1日,新加坡族谱学会表示将与中华家脉合作,希望借助彼此在两地的资源,帮助人们深入寻根。报道称,新加坡族谱学会自2012年成立以来,除了为族谱研究员和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通过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对整理家谱的兴趣外,也为想寻根的人提供援助,平均每年可接到10~20起海内外寻亲的请求。该学会也在筹备与吾庐俱乐部联合出版书籍,将收录12名来自各族群的新加坡人的家族史[28]。

  3  家谱中外合作开发的未来路径

  3.1 综合多主体自身优势,深入推进家谱文化交流合作

  家谱合作需要共建主体之间优势互补,促进各方共建共享,实现数字家谱资源共建、数字家谱成果共享、家谱传承责任共担。这需要不同主体立足自身优势开展家谱工作,增强合作意识,共同推进家谱中外合作交流。

  一是多方共建。要结合国内外不同主体的自身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任务分配。中国档案部门应加大对国内家谱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数字化扫描工作,民间机构和家族宗族也应积极提供丰富的家谱资源,发挥主体多元化的优势。国外家谱网站公司则要创新数字技术,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为合作平台的搭建提供技术支持。国外的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机构则要创新服务方式,为家谱的开发利用提供便捷化服务渠道。例如,依靠与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区校合作,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与上海可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新时期家谱文化的挖掘、制作、培训及宣传推广,结合中华传统技艺体验活动,家文化讲座、展览等形式,提供线上线下多层次的交流展示平台。2023年,新加坡族谱学会会长访问泉州市侨联,泉州市侨联部门领导向其介绍了重点项目“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的重要意义和建设情况,同时欢迎新加坡族谱学会关注和支持寻根平台建设,希望双方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为新加坡泉州籍华侨华人寻根谒祖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29]。

  二是各方共享。各合作主体都应当共同投入时间、人力和资金等资源,创造性发挥家谱的最大价值,从而实现各方优势的转化利用。通过家谱资源共享,人们可以查阅到全球范围内的家族信息,打通家谱资源海外查询渠道,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家族成员进行交流合作,扩大家谱的影响力范围,共同探寻家族的渊源和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保护和传承各家族的文化遗产。例如,2016年6月,美国公共数字图书馆(DPLA)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Family  Search)签订合作协议。DPLA将对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的数字藏品元数据进行整合,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将获得来自与DPLA合作的2000余家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1 300多万件文化遗产资源[30]。2023年9月,“根脉寻踪·泉州百个家族移民菲律宾族谱展”正式亮相菲律宾。族谱展吸引了众多侨亲的驻足,旅菲著名侨领蔡聪妙先生一来就直奔族谱展区,查找蔡氏族谱。本次族谱展成效显著,不到两天时间,已有十几位侨亲找到自己的族谱,寻根成功[31]。

  中外不同主体对家谱进行合作开发,为继续深入推进家谱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和成功案例。未来可以进一步创新家谱交流合作方式,吸纳更多主体参与共建共享家谱数据库、服务平台,不断扩大交流合作范围,加深交流合作层次,深化交流合作领域。

  3.2 加快家谱资源整合与开发,充分发挥家谱育人功能

  一是要建立家谱数字化平台,整合各地家谱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资料。通过平台,利用者可以方便地查阅家谱信息,了解家族历史和家风家训。上海图书馆的“家谱知识服务平台”是目前我国领先的数字人文项目,提供如姓氏统计、家谱文化、家规家训等信息,用户可以体验在线捐赠、在线修谱、在线识谱等[32],充分彰显了我国对于深化家谱中外交流合作的信心。2013年,广州图书馆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签署了《FAMILY SEARCH国际合作图书馆协议》,启动了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查询系统。届时,读者可查询并使用犹他家谱学会收藏的广东籍家谱全文电子数据,并可检索到其余家谱的目录数据。

  二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家谱内容进行开发。合作主体可以从开展家谱数字记忆项目或者打造数字虚拟场景游戏入手,对家谱内容进行数字挖掘和开发。可以通过对家谱数字化呈现和用户交互式体验,打造家谱中蕴含的以爱国内容为主题的数字游戏,进而深入了解本家族的爱国事迹和精神。家谱数字游戏可以通过以下环节的设定来实现。首先是家谱收集与整理。收集到个人信息确定的长征红军家谱,并对其进行数字化扫描和可视化呈现,建立庞大的长征红军家谱数据库。其次是场景设置。以红军长征路线为游戏场景,基于M3D数据和服务标准,借助MapGIS三维GIS游戏引擎,为游戏引擎提供具备真实地理坐标的三维地理底图,使用户可以沉浸式体验设置的虚拟场景。接着是家谱内容融入游戏。玩家在提供的姓氏首字母中选择想了解的成员或本家族的成员,查看相关爱国事迹和历史事件。当玩家明白如何操作后,按照设定的挑战和任务“闯关”,进而获得关于家谱的更多内容信息、解锁更多环节任务,丰富玩家的游戏体验。最后是融入爱国教育元素。通过长征路线的设定,可以使玩家了解红军长征路线,同时游戏对长征中的关键事件和地点进行了更多内容的设计,进而加深游戏玩家的印象和体验,让玩家在体验中感受先祖的爱国情怀,在游戏中寓教于乐,强化后代爱国主义精神,真正发挥家谱的育人功能。

  三是通过制作家谱教育资源、家谱文化教育课程,举办家谱文化展览等活动发挥家谱教育功能,传承和弘扬家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2023年12月,“根系闽台·两岸一家——闽台谱牒文化主题展”在福州开幕,展览选取部分涉台族谱、闽台十大姓氏代表性族谱,借以叙说和佐证两岸民众血脉相连的事实,引导两岸青少年同胞认识族谱及其意义价值[33]。重庆市云阳县高阳中学基于农村学生家庭观念淡薄和对乡土文化知之甚少的现状,充分挖掘家谱文化和乡土文化底蕴,于2022年3月筹划启动开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精品选修课程——《家谱与乡土文化》。通过学习《家谱与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爱家人、爱家乡、爱国家的良好品行,激发其对家族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兴趣,丰富其知识涵养,使其吸纳和传承家谱与乡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是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利用家谱推动人才培养。2021年5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与厦门海晟融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厦门大学历史系族谱数字化平台校企合作基地”。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校企合作共建的族谱数字化平台,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育人模式的创新,具有表率作用。

  3.3 推动家谱资源跨学科交融,形成家谱研究巨大合力

  在家谱中外合作中,要有跨领域、跨学科的意识,对家谱所蕴含的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内容进行充分挖掘,让家谱有远超于作为记录家族血缘关系凭证的价值。家谱记载的内容可反映当时的一些重要事件及经历,可补充史料的不足,属于珍贵的人文资料。它对研究中国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历史,有着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菲律宾的扶西·黎刹的高祖父柯南300年前从福建晋江农村远渡重洋,旅居菲律宾谋生。此事过去虽然有记载,但是未曾确认,成为一个百年历史之谜。1995年,一本上郭柯氏的族谱《东升公长房谱》正式揭开了黎刹的祖籍之谜。人们发现,上郭引上房的十八世柯长丰、十九世柯南与菲律宾“黎刹家谱”中的一世祖祥哥、二世祖柯南所处的历史年代和人物事件完全相符,而且具有唯一性。这一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为中菲之间的人文交流和家谱研究奠定了基础。

  发挥不同主体机构对家谱的研究贡献,创新家谱合作研究模式,推动家谱收藏机构和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形成一股强大的研究力量。这种合作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建立家谱数据库和数字化家谱利用平台,让更多人可以方便地获取和利用这些资源。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一些地方图书馆都在积极推进家谱数字化建设,建立了网络平台,方便研究者查询和使用家谱资源,从而促进家谱研究的发展。形成家谱研究的巨大合力需要家谱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组织家谱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会议、研讨会等活动来实现,让研究者共享研究成果、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和交流家谱研究中的问题。另外,在一些大型家谱研究项目中,可以邀请多个研究团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家谱资源的整理、研究和成果发布工作。例如,浙江省历史学会家谱研究会通过集合全省各地的家谱研究力量,整合各地的谱牒资源,发挥谱牒研究的共建共享共用。美国学者彼得·布雷默认为,图书馆可以通过提供资源和专业知识来帮助和支持社区的宗谱研究,接触当地的家庭历史学家。这是满足社区群体需求的最好方法之一[34]。

  因此,家谱中外合作开发可以拓宽家谱资源来源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共建内容丰富、功能完善、数据庞大的家谱查询检索数据平台,共享家谱数据,为合作国家的历史学、人口学、民族学等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家谱史料,进一步推动包括家谱学在内的学科发展,推动学术研究获得更深的发展,为家谱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3.4 创新家谱开发形式,增值家谱经济价值

  从现有家谱文创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在家谱产品上下功夫,创新家谱产品的形式,加强中外家谱合作开发,从而提高家谱的经济价值。创新家谱产品形式是指利用现代科技和创意,将传统家谱的呈现方式进行改进和升级,包括数字化家谱、互动家谱应用、虚拟家谱展览等形式。通过这些创新,可以使得家谱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吸引更多人参与家谱研究和传承,为家谱发展和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加强文化自信。

  具体来说,将家谱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产能可以从发展家谱编修产业、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建设和推广文化品牌等方面进行。首先,家谱编修可以通过挖掘和利用本地家谱资源、创新发展家谱编修产业来完成。例如,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与山西虹昂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洪洞古韵斋家谱续修工作室达成家谱续修合作。未来,三方将以弘扬大槐树谱牒文化为主线,团结和动员广大谱牒文化工作者、谱牒文化研究专家,持续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谱牒编修业务水平,满足广大移民后裔高品质、个性化的谱牒文化消费需求。其次,将当地的家谱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并利用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家谱体验场景,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最后,通过建设和推广文化品牌,将本地的家谱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提升家谱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进而推动家谱文化产业发展。例如,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山西省祁县的乔家大院是清末民初著名晋商乔致庸的府宅,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曾在此拍摄。如今,乔家大院已成为反映晋中地区民俗的博物馆,其中较有特色的便是乔氏家谱档案中记载的乔氏家规家训。再如,以家谱档案为立足点,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宗亲恳谈会等宗亲联谊活动,吸引海内外族人来中国开展经贸合作,进行商贸洽谈,发展进出口贸易,合作合资兴办企业,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新郑市每年举办“中国新郑炎黄文化节”就是典型的例子[35]。

  国外充分利用现代DNA技术来挖掘家谱的经济价值。如有的家谱网站新增了盈利增长点,即DNA测试,由科研人员通过测试比对一个人的染色体基因或线粒体基因来确定其父系或母系来自何方。在“祖先网”和“myheritage.com”上 ,一次DNA测试的起价是99美元[36]。对家谱资源的深度合作开发,将经济价值和家谱文化结合起来,不仅为合作主体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进一步加强了中外家谱合作的驱动力和经济保障,从而真正将中外家谱合作推向更高层次。

  4  结语

  家谱是家族文化历史底蕴的物质载体,反映了家族的兴衰变迁。在现代文化交流中,家谱的价值实现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功能,可以充分利用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国际文化和人文交流合作服务。本文在分析家谱中外合作开发的价值驱动、现实基础的前提下,总结出较为成熟的合作开发方式,对于增进国家间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家谱文化学术研究,发挥家谱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未来,家谱中外合作开发应当深化合作意识,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同时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方面的共享,建设储量更大、功能更全、效率更高的家谱数据库和平台,创新家谱开发形式,从而促进中外家谱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最终构建更加成熟的中外家谱合作开发模式和更加良好的文化交流格局。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24):4-22.

  [2]The  Leading  Group  Ofce  for  Promoting  BRI  Development.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走深走实的愿景与行动: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J].宏观经济管理,2023(12):8-15.

  [3]朱娅妮.锡伯族家谱价值开发探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3.

  [4]李恕.辽东满族家谱档案价值研究[J].满学研究(东北大学),2021(00):48-55.

  [5]宁翔.家谱的版本编排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1.

  [6]宋梦青.满族谱牒档案文献编研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21.

  [7]沈煦然.家谱档案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2.

  [8]任明,李俊杰,刘雪薇,等.中华传统家谱数据可视化研究[J].数字人文研究,2021(4):61-76.

  [9][26]鲍国强.编制善本家谱书目数据库的新考订与尝试:中法合作“徽州善本家谱印刷资料数据库”略析[C]//《天一阁文丛》第16辑:2018年论文成果汇编.国家图书馆,2019:15.

  [10][27]浙江省档案馆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签订合作协议[J]. 浙江档案,2017(1):5.

  [11][28]中国侨网.新加坡族谱学会与中华家脉合作 助力华人寻根[EB/OL].(2023-02-01)[2023-11-29].http://www.chinaqw.com/huazhu/2023/02-01/350469.shtml.

  [12]陈弦章.浅论客家谱牒之文化意义[J]. 龙岩学院学报,2011(1):12-17.

  [13]吴羽,姚燕.“国”与“家”的联接:贵州屯堡人的家谱编撰与身份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9):34-38.

  [14]中国新闻网.新加坡促华人家庭修家谱 团结国民加强身份认同[EB/OL].(2012-07-24)[2023-12-30].http://www.chinanews.com.cn/hr/2012/07-24/4053767.shtml.

  [15]黄霄羽.国外家谱档案利用热潮之成因探析及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7(1):30-33.

  [16]代维.祖先记忆与国家认同:明清河湟土司家谱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40-48.

  [17]王敌非.黑龙江民间满族家谱现状与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3):169-173.

  [18]韦加佳.美、英、澳、加四国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途径及启示[J].北京档案,2014(10):32-35.

  [19]张桂萍.上杭客家张化孙家族的源与流[J].沧桑,2002(3):44-48.

  [20]陈艳红.浅析家谱档案在寻根旅游开发中的作用[J].湖南档案,2002(6):13-14.

  [21]中国政府网.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7-04-11)[2023-12-3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30291.htm.

  [2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J].中外文化交流, 2022(5):9.

  [23]张晓月.“一带一路”共建中的国际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10):146-155.

  [24]文化和旅游部.明确三大任务 促进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制定印发[J].中外文化交流,2021(8):26.

  [25]赵雪芹,邢慧.家谱知识服务平台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以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为例[J].图书馆,2019(3):106-111.

  [29]泉州市人民政府网.泉州市发挥侨务资源优势 助推“一带一路”建设[EB/OL].(2018-12-07)[2024-01-28].https://www.quanzhou.gov.cn/zfb/xxgk/zfxxgkzl/qzdt/qzyw/201812/t20181207_797846.htm.

  [30]国家图书馆研究院.美国公共数字图书馆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开展合作[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4):28.

  [31]泉州市侨联网.“根脉寻踪·泉州百个家族移民菲律宾族谱展”正式亮相菲律宾[EB/OL].(2023-09-11)[2024-01-28].http://qzsql.fqworld.org/lyjl/86665.jhtml.

  [32]袁一帆.图书馆数字创新模型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10): 54-60.

  [33]李行云.根系闽台 两岸一家:闽台谱牒文化主题展举办[J].台声,2023(24):73-74.

  [34]BREMER P. Bridging the Gap: Facilitating Genealogical Research [J].The Reference Librarian, 2018(1):19-22.

  [35]周燕.试析家谱档案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J].兰台世界,2009(16): 35-36.

  [36]刘家铭.看国外如何“玩转”家谱网站[N].光明日报,2016-02-27(11).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民间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3BTQ002);“广西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课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档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课题编号:2021QGRW022)。

  【作者简介】郑慧(1973—),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档案文献、档案开发利用与传播;张亚坤(2000—),男,汉族,河南焦作人,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