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朝阳档案实践

发布时间:2024-08-05 19:15:13被阅览数:55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北京市朝阳区委办公室副主任、档案局局长、档案馆馆长 叶建宁

  多年来,北京市朝阳区档案系统统筹推进“四个体系”建设,全面记录留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朝阳实践的进程和成果。区委办公室(区档案局)、区档案馆多次获评北京市档案系统先进集体。2024年1月,区档案馆荣获“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坚持党管档案,构建工作新格局

  一是强化高规格组织。自2019年以来,区委常委会会议专门组织学习档案法,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档案工作议题,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区领导通过书面批示、调研指导、专题调度等方式研究部署档案工作。2023年,区委主要领导指导新馆建设搬迁、对社会公众开放、策展布展等工作,出席新馆开馆仪式并揭牌。区委每年召开全区档案工作会议。按照区委班子成员工作分工,由两位区委常委分别分管档案局、档案馆工作,一位副区长联系档案工作。

  二是制定高水平规划。出台《北京市朝阳区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新馆和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纳入全区“十四五”规划。将数字资源和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纳入区“十四五”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新馆项目市、区两级共投资2.8亿元,于2019年开工建设,2023年6月9日开馆,面积由原来的2880平方米增至4万余平方米,在北京市各区档案馆中位居前列。

  三是增进高效能协同。2019年,原区档案局行政职能划归区委办公室,区档案馆归口区委办公室管理。出台《区委办公室(区档案局)、区档案馆协同开展档案工作机制》,建立局馆联席会议制度和全区档案工作分片联系服务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工作联动。全区140家立档单位均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提供场所、设备、人员、资金等保障。

  四是建设高素质队伍。坚持新上岗人员登记备案机制,完善立档单位专职人员台账。健全人才长效培养机制,在重大任务一线培养历练干部,打造讲政治、懂业务、知文史的专业人才队伍。2019年以来,在区级层面共举办业务培训班31次,培训1万余人次,一对一专题指导1500余次。从今年起,每月组织开展“朝阳档案大讲堂”。全区5人入选市档案人才“131工程”,3人入选全国档案系统“三支人才队伍”。

  坚持依法治档,促进治理提质效

  一是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档案工作责任制的通知》,各立档单位明确职责分工,形成金字塔式责任框架(涵盖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承担档案工作的科室负责人、各科室负责人、综合档案室档案人员、各科室兼职档案人员、全体工作人员7个层面)。为各立档单位制作工作手册,印制工作“十要”“十个严禁”和“单位档案工作重点提示思维导图”,进一步明确“做什么”和“如何做”。

  二是规范履行行政职能。区档案局依法独立行使档案执法职权,规范行政执法公文、执法文书,合理设置执法岗位并明确岗位职责和人员资质。印发《关于开展“双随机”档案执法检查的通知》,及时向社会公示本年度执法信息。2019年至2023年,对立档单位累计开展155次执法检查,未发现违法行为。依法清理调整行政职权,梳理权责清单和政务服务事项清单。

  三是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印发《关于开展档案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举办亮马河“兰台号”主题游船宣传展示等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对全区主管档案工作的处级干部和专兼职档案人员开展档案法治培训,对各立档单位主管办公室工作的处级干部和办公室主任开展专题培训。

1.jpg

亮马河“兰台号”主题游船 朝阳区档案局供图

  四是全面夯实档案工作基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业务标准规范。加强对农业农村、社区、中小学等领域的指导服务,做好重大活动、突发事件应对、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的监督、指导和管理。制作移交工作指南视频短片和《档案移交进馆工作实用手册》,推广使用《档案整理实操手册》,汇总档案法律法规和现行工作规范、工作表格等。各立档单位不断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安全保障,规范各环节流程,形成了小关街道办事处档案室等一批规范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基层档案室。

  五是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有力推进系统平台建设,力争于2025年建成数字档案馆。建成朝阳区数字档案室管理系统,为各立档单位提供收管用服务。各立档单位结合实际,积极建设应用数字档案室。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建成企业档案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专业档案的数据采集、芯片化管理、智能上架入库等。区融媒体中心建设“融媒+”数字档案服务平台,构建内容资产存储库、素材资源管理库、信息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媒资档案收管用一体化。高碑店乡高井村建成全国首家村级数字档案馆,开发智慧高井大数据平台,促进村域治理更精准、更科学、更高效。

  坚持广纳博收,建设朝阳特色记忆库

  一是强化源头把控。修订《档案收集范围的规定》,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接收进馆单位指导全覆盖。目前,区档案馆馆藏全宗203个,文书档案36.17万余卷35.53万余件,银盐感光材料照片2.9万余张,数码照片17.48万余张,实物档案2112件,书画338幅,光盘5669张,公证、婚姻登记、环保、土地确权等民生档案及专业档案占比近40%。

  二是归集“四重”档案。出台《关于做好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活动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确定“四重”档案工作清单,明确年度任务、责任部门和档案处置要求。各单位将档案工作与“四重”整体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区档案馆负责“四重”档案的征集接收、集中保管和开发利用,累计接收3万余件。

  三是丰富“朝阳记忆”。从2014年起,区档案馆实施并深化“朝阳记忆”工程。每年举办“兰台杯·朝阳符号”档案摄影征集大赛,先后征集照片1.5万余张、视频500GB。采集79人次的口述档案,形成影像记录约1.3万分钟、3500GB,成果入选全市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课件,并列入北京市庆祝建党100周年微视频展播作品。名人档案特藏库收集档案6623卷(件、册)、照片1.5万余张。实施“荣誉馆员”制度,先后聘请18位“荣誉馆员”。每年编辑《北京朝阳年鉴》和《朝阳大事记汇编》。

  四是扩充数字资源。完成纸质档案数字化扫描31.1万卷24.8万件,纸质档案数据条目519万余条,数字化图像副本近2500万页,照片及音像档案数字化率达100%。建成38个专题数据库,完成2.8万卷文书档案、20.4万条目录数据核查校对。

  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安全更牢固

  一是保障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修订完善《库房安全管理规定》《库房安全应急预案》《档案馆防汛应急预案》等,加强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制定《档案电子数据使用协议》,抓好设施维护,组织应急演练,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水平。

  二是织密档案安全网络。紧盯春节假期、雨季汛期等重要时间节点,每年至少两次制发关于开展安全自查工作的通知,督促各立档单位自查并向区档案局备案。严格服务外包安全和保密工作,对施行项目的人员、工作场所、技术、业务操作等进行全过程监管。

  三是严格涉改档案管理。明确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改制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针对不同单位实际,制发相应处置意见,逐一审核档案管理和处置工作方案,确保安全有序。2019年以来,共制发涉改档案处置意见18份,指导制定处置方案99个。

  坚持以人为本,把资源用活用好

  一是开放审核更严格。制定《馆藏档案开放划控指南》《开放审核委员会工作规则》《档案开放工作制度(试行)》,建立优化会审、“三审”等工作机制。强化档案形成单位的权责意识,将档案进馆时需附具开放意见纳入接收工作流程。2019年以来,稳妥推进186.52万件档案(含文书档案和人名级专题档案)开放审核。

  二是查档利用更便捷。建立人员调动、复转军人、退休审批、工伤鉴定等专题档案库,开展11类民生档案跨馆查询。2019年以来,共接待利用6万余人次,其中查阅民生档案的占94%,接待人次位居全市各区第一,接诉即办成绩走在全区前列。

  三是服务大局更有力。围绕建党百年庆祝活动、机构改革、人口普查、冬奥会服务保障等重点工作、重大活动,开展全过程监管,提供全方位服务。在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建设、北京朝阳站建设、酒仙桥旧城区改建等重点项目建设中,积极发挥档案记录留存、保护文脉、资政参考等作用。区发改委、人力社保局、政务服务局等单位科学利用档案成果,精准服务驻区企业和社会单位,推动全区营商环境改革成绩连续5年位居全市第一。朝阳环境集团企业品牌入选央视《中国品牌档案》栏目,有力保障企业建设。

  作为全市档案系统首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区档案馆将爱国“红色”与发展“金色”相结合,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档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2019年以来,共举办专题展览15个,推出口述档案视频53部。目前,正在策划“朝阳从这里走来”固定展陈。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区档案馆被列为全区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累计接待团体参观学习80余批次4000余人次。按照区委主要领导关于打造“区情区史教育主阵地、城市文化交流新地标”的定位要求,区档案馆正在推进区情区史教育“四进”工作,开发的《走近朝阳历史 感悟奋进历程》现场教学课程已纳入区委党校主体班学员培训。自《档案里的朝阳》视频上线以来,累计点击量超百万,先后获评北京市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北京市党员教育电视片创作优秀成果、2023年度北京市优秀广播电视节目纪录片类优秀作品、第33届(2023年度)北京新闻奖等奖项,在学习强国平台专题播出,被纳入全市党员教育电视片课件资源库,并在长城网展播。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8月5日 总第4171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