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档案馆数字赋能加快推动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4-01-13 14:04:02被阅览数:286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李玉娥  赵诣

  浙江省档案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三个走向”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抢抓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和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攻坚关键期,加快推动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高水平打造档案“数智变革”高地,以人民为中心的档案利用体系逐步形成,群众对档案工作的满意度、获得感持续提升。

  着力建设数据共享中心,化“单兵作战”为“多方聚力”

  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开展省、市、县三级档案馆开放档案和民生档案资源归集共享工作,着力打破馆与馆间的数据壁垒,有效解决档案数据安全保密和开放共享的现实矛盾。一是开展试点工作。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并汇集标准、工作应急预案等制度规范,坚持分类分级、统一标准原则,要求各馆按照操作流程、技术要求上传共享各类数据资源。现试点范围已扩大至36家,多家非试点档案馆也已提前开始上传数据。二是明确汇集范围。制作《全省汇集档案资源共享方式和利用范围图解表》,明确汇集民生档案、开放档案、声像档案、编研成果、档案展览、镇馆之宝等档案数据,目前已汇集目录909万条,全文数据621万件。三是规范保密事项。加强与省保密局的协调配合,了解涉密文件检查技术手段和文件解密工作要求,制定《数据归集共享安全保密工作解决方案》,解决基层档案馆数据上传时的安全保密问题。

  加快重塑核心业务流程,化“粗放管理”为“精准智控”

  结合档案工作实际,系统性梳理、全方位重塑档案核心业务流程25项,完成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实现档案业务提质增效。一是开放审核“人工智能化”。立项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基于NLP技术的档案智能辅助开放审核研究”,持续迭代升级AI智能审核水平,已初步形成AI辅助档案开放审核规则库和敏感词库、初步建立人工开放审核结果与AI辅助档案开放审核算法之间的数据回流,目前已完成24万件档案的AI初审工作。二是档案保护“整体智治化”。依托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大批量开展电子档案数转模工作,对单套制电子档案实行数转模异质备份,已完成1424盘313.9万画幅。按照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标准建成总容量1000TB的国家重点档案数字化副本数据华东备份基地,目前已向华东地区各档案馆开放使用,备份数据已达300TB。三是档案编研“中央厨房化”。建立档案编研成果数据库,以素材的“最小颗粒”推动编研的“最大效率”。截至目前,已完成14大类49册编研成果数据的扫描、抽检及挂接工作,共计包含文件级目录4308条、TIF文件20558页。

  创新打造“浙里档案”应用场景,化“信息孤岛”为“开放平台”

  围绕人民群众对档案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高水平构建“浙里档案”应用场景,有效破解海量档案分散管理、群众查档利用困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性差等难题,实现跨地区汇集档案资源、跨部门打通在线档案数据、跨时空电子出证。该应用已于2022年10月在“浙里办”App正式上架,截至12月底,注册用户达5.8万人,信息调用164万余次。一是突破了档案开放的种类限制,实现场景轴向架构。以便民档案服务为主轴建设档案驾驶舱,集成搭建“我的档案一键通”“查档一体化”“档案收集”“档案管理”“档案利用”五大功能模块,将全省各级档案馆的开放档案、网上展厅、编研成果、镇馆之宝进行集中展示。二是突破档案开放的部门限制,实现部门横向联动。建设“我的档案一键通”数字应用场景,协调贯通人社、民政、教育等12个部门28个涉及民生档案的数据接口,实现医学出生证明、职称考试资格证书等全生命周期民生档案数据“一屏查阅”。三是突破档案开放的馆际限制,实现省域纵向贯通。联合市、县档案馆打造覆盖省域的“档案服务网络”。如利用移动定位功能绘制“智能查档地图”,一键显示最近的档案馆,方便群众就近查档;打造手机端“网上查档大厅”,实现“一网查档、百馆联动”;推出“档案电子出证”服务,确保在线提供的档案数据具有凭证效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档案馆

  责任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