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与全人类共享

发布时间:2024-07-16 20:34:16被阅览数:150 次信息来源:湖北省档案服务行业协会

  文/本刊评论员

  文化的跨国界交流与共享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其丰富的档案文献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涵盖了从甲骨文、简牍到明清档案、近现代档案的广泛领域,记录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历史变迁。这些档案文献不仅是历史事件的真实见证,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观念、哲学智慧和社会伦理,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多样性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推向世界,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应对文化同质化挑战、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此举可以在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同时,增强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文化影响力和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走向世界,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项目为各国档案文献遗产提供了国际展示的舞台。申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作为保护文献遗产的重要手段,对于中华文化实现全球共享、多元共生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说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截至目前,中国已有15项文献遗产人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17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意味着这些文献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记忆财富。不仅提升了中国档案文献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更有助于全社会提升对珍贵档案文献的保护意识,促进其长期保存和有效维护,防止文化遗产的消失。

  国家档案局自2000年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评选工作以来,已经评选了五批共198件(组)档案文献,为我国申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和《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提供了资源储备,但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诸如如何把握名录申报标准、如何阐释档案文献的世界意义、如何挖掘档案文献核心价值等难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名录》《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申报标准严格而全面,要求申报项目需具备普遍性、独特性、完整性和脆弱性等。为精准把握这些标准,申报单位在申报前应组织专家团队仔细研读并分析《世界记忆(国际)名录》《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申报指南,明确各项标准的具体要求,利用科学方法对候选文献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进行全面评估,并参考其他成功申报的案例,分析它们如何满足各项标准,特别是如何突出其全球意义和普遍价值,在正式申报前,可以邀请国际专家参与模拟评估流程,以便及时调整申报材料和策略。

  要让国际社会认识到中国档案文献的全人类价值,必须深入挖掘并清晰表达其对全球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应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参与文献的解读和研究,从全球视角出发,提炼出超越地域限制的普遍价值和意义。申报材料一般需要使用英语,应当注意采用国际评审专家易于理解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准确传达档案文献的核心信息,可将档案文献与全球关注的议题如环境保护、人文发展、和平与冲突等相结合,展现其对当今世界问题的启示和贡献。

  为了有效挖掘档案文献的核心价值,申报单位可以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结合历史学、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深度挖掘文献的内在价值和历史背景。并通过举办讲座、线上线下展览等途径,鼓励公众参与,收集不同群体对文献价值的认知和评价,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申报材料。此外,还应当重视故事化叙事,将档案文献转化为生动的故事,通过人物、事件的叙述,传递更容易理解和认同的核心价值。

  回顾近年来“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中国贵州省水书文献”“徽州千年宗姓档案”“成都老茶馆档案”“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全过程可以发现,申报单位都优先对档案文献遗产进行了科学规范且符合标准的整理和研究,因此,扎实完善的基础工作才是成功入选名录的先决条件。

  档案文献遗产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沟通着中国与世界。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需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其“活”化,使之成为促进人类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让世界听见中国故事,看见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