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少林档案资源建设进路

发布时间:2024-01-12 15:24:51被阅览数:285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1.jpg2023年“少林学”学术研讨会闭幕式现场

  文/高大伟  严睿倩

  当今数智化浪潮席卷而来,数字中国加快布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文化数字化转型加速深化,档案文化建设的数智语境愈发凸显。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了推进中华文化全景呈现和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的远景目标,部署了构建中华文化数据库、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及增强数字内容供给能力等重点任务,描绘了虚实交融、令人向往的文化传承发展全新图景,是当前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引。

  数智时代档案文化建设既要久久为功、整体推进,也应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深耕“用档案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关键领域,积极推出档案文化数字化精品。已传承1500余年,绘就“禅武医艺”绚丽图卷的少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文明交流互鉴的活态样本。无论是少林寺常住院、少林下院、海外文化中心及世界少林文化圈等广泛的来源主体,还是“少林学”论坛、少林功夫网络考功大赛、少林国际武术节等活跃的记忆对象,抑或是塔铭碑刻、匾额壁画、文献图谱等多彩的文化遗产,无一不折射出少林档案资源建设独特的泛在性、现实性和探究性内涵,而这也将深刻影响少林档案资源建设的当下进路。

  厚积薄发:夯实少林文化数据底板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档案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有力例证和重要支撑,从甲骨金石到虚拟现实,从文字符号到比特涌动,档案始终是联结过去与未来的可信媒介。立足泛在性,加强档案资源汇聚整合与解构萃取,夯实少林文化数据底板,以档案方式回答好“何以少林”命题,对延续少林文化“数字连续性”具有重要价值。

  1.汇聚整合,搭建少林档案数据体系

  多线索汇聚整合少林档案资源,全方位记录和还原一个真实的少林,搭建完整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的少林档案数据体系是资源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是以文化主体为线索,建立健全以少林寺档案馆为核心,覆盖少林寺常住院、10余所少林下院、160余家海外文化中心及相关僧团、信众、爱好者等主体的数据共享渠道,补全档案分散管理短板,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扫描与设计、多媒体等手段,数字化汇聚整合少林文化圈存增量资源,数字化采集保护口述史料和文化孑遗,管控维系少林文化数据资产,以少林数字档案馆建设开显数字化“因陀罗网”。

  二是以文化工程为线索,围绕少林寺建筑群“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功夫”国家级非遗等对象,推进遗产数据采集建档等档案化治理,聚焦《少林寺宗法档案》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及《少林寺碑碣》《世界记忆名录》申报项目,做好档案梳理补充、内容研究和数字化保护,探索实施“全球少林档案文献资源回流”专项工程,通过征集、捐赠、购买及仿真复制、实物档案数字化等方式广罗资源。

  三是以文化活动为线索,围绕“少林学”研究、少林文化交流、少林功夫赛事等活动,完善符合文化遗产机构特点的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制度方法,尤其是针对网络考功大赛等线上活动,做好文本、声像、舆情及社交媒体数据采集归档,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少林档案数据体系。

  2.解构萃取,加强少林档案深层加工

  多维度解构少林档案资源,萃取能表征文化细微样态的数据要素,形成各类专题数据集合是少林档案资源共享和创新应用的基础。

  数据要素解构萃取遵循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关于解构文化数据、萃取文化元素标识的基本要求,通过研制、引入规范化数据标识解析标准,运用格式转换、内容识别、专业化标引、结构化存储等方法,深层加工少林档案信息。在技术路径上,可围绕少林文化“人、物、事”的框架实施。

  一是依据少林宗法门头制度,在少林宗法档案及有关文献中抽取僧人个人数据、关系数据,数字化、可视化揭示法脉传承关系,构建禅宗弟子数据库,使之成为团结海内外少林文化圈的桥梁。

  二是以档案文献遗产及各类书信文稿、功夫套路、照片电影、建筑景观等为对象,萃取文本元素、文化标志、情感标识、肢体动作、影像特征、建筑构件和实景单元等细粒度、独立性文化素材,规范数据编码和产权标识,建立支持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少林文化素材库。

  三是围绕少林经典故事、信俗活动等事件主题,标注时空地理、仪式仪轨等信息,沟通少林与社会、历史与现在,关联形成少林文化基因库。

  灵动多元:实现少林档案新质生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少林档案资源建设不应停留于单向度的“文化考古”,而应立足现实性,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昭示着新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质生产力是数智时代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内涵,应围绕资源实践与少林文化当代出场之间深刻的互动关系,提升数智开发和创意表达的数字内容供给能力,贯通资源建设“全价值链闭环”,实现少林档案新质生产。

  1.三维并进,创新少林档案数智开发

  加强少林档案数智开发,打造虚实交融、立体覆盖的少林文化全景呈现产品矩阵,丰富数字化文化体验是新质生产的核心。少林档案资源数智开发遵循“价值—技术—场景”三维并进的内在逻辑。

  一是围绕“坚持中外文化交流、传播适应本土的中国化佛教”的少林文化基因,挖掘禅武合一、圆融和合、爱国主义、大国外交、命运共同体意识等文化价值,依托坚实的数据底板和建设中的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设立“少林档案数字创意中心”,引导文化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大众广泛参与,推进价值共创和内容监管。

  二是面向消费需求,加强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集成应用,融合多学科专业知识和人文计算模型,建立灵敏有韧性、定制消费、实时生产的档案开发流水线。

  三是推进少林档案开发与旅游、教育、出版、文创、科研、娱乐等落地场景深度融合,与数字电视、数字投影、移动终端等“大屏”“小屏”互动,丰富少林百科、文化地图、知识图谱、数字教材、数字藏品、少林AIGC等数字内容,创新数字展览、少林元宇宙、少林UGC游戏等交互产品,推进数字化成果有效共享。

  2.融合叙事,活化少林档案创意表达

  融合多种叙事策略和艺术手段,表达富有活力、魅力和感染力的少林档案文化特质,打通档案与用户联结的“最后一公里”是新质生产的关键。

  档案本质上是人们对自身与时间关系的一种文化实践,这种实践既强调记录历史的审慎持重,也要求叙事表达的生动立体。融合叙事视角下的少林档案创意表达包括:

  一是拓展叙事维度。将少林档案中的时空信息与人物信息、实物信息、事件信息深度关联,运用三维建模、GIS、虚拟现实、数字虚拟人、新媒体等手段推进新型档案成果开发。如:基于地图信息的少林文化国际交流路线、僧人传法迁徙路线、数字漫游路线等少林档案空间叙事,基于历史时间轴的链接各专题数据的少林档案时间叙事,汇聚个体与群体标注、再创作成果和情感投入的少林档案社会叙事等。

  二是创新叙事视角。以细微视角,选取档案中的某一人物、实物和情节元素,创设文化IP,实施“小叙事”编研开发,生动再现“大背景”;以交叉视角,深挖档案故事情节,掌握用户反馈的兴趣热点与网络话语,拼接档案素材碎片,灵活变动网络推文、视听作品等叙事线索,实施后线性交叉叙事。

  三是凸显叙事艺术。依托少林文化素材库,转化档案蕴藏的造像、法器、壁画、雕刻、书法、禅文、佛乐等艺术元素,制作数字绘画、全息成像、虚拟表演、表情符号等数字艺术品,开发档案数字文创,丰富少林档案叙事艺术。

  众智创新:繁荣少林档案学术研究

  实现文化数字化治理,激活智力智库资源是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保障。推进众智共治也是数智时代少林档案资源建设的题中之义,这既源于数据底板建设中整合处理多主体数据、新质生产中引导监督社会力量参与的现实要求,更发自于“少林学”、少林文化跨学科专业特点所带来的资源建设具有极强探究性的客观要求,只有汇聚多方面人才,加强对种类繁多、内涵丰富的少林档案学术研究,才能更好地实施少林档案资源建设。

  在实践进路上,可基于“少林学”论坛学术品牌,依托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少林寺档案馆等工作基础,借鉴世界记忆项目设立学术中心的思路,推进官方和民间少林文化研究机构建设,探索建立少林档案领域有文化指导、顾问服务、成果评价、开放科研、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职能的智库平台、研究工作坊,健全常态化运行机制,使之成为少林档案研究的学术阵地。一是推进对少林档案资源识读转译、文化挖掘和价值鉴定,促进跨领域学术交流合作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二是以项目资助或志愿者模式吸纳研究人员参与档案资源建设,同时加强对档案数据要素解构萃取、新质生产的全过程监控和成果评价,提升内容识别、专业化标引和数字内容创作质量。三是为活跃研究氛围,解决档案资源建设关键难题,可发布开放基金课题,以“揭榜挂帅”形式,吸引研究团队开展科技攻关,推进产学研融合。四是定期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发布少林档案资源建设成果,扩大少林档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文系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空间可视化技术在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X-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