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湖北档案文献遗产工作高质量发展——访湖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档案局局长高建舟

发布时间:2024-07-02 19:02:10被阅览数:134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杂志  原创 本刊记者 谷玥

  近年来,湖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开展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取得了丰硕成果,多项档案文献遗产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深入了解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工作情况,本刊记者对湖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档案局局长高建舟进行了专访。

  《中国档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申报工作。

  高建舟:湖北省委高度重视档案工作,省委书记王蒙徽到任伊始即对档案工作作出批示,今年5月又作出专门批示;省委副书记诸葛宇杰就《世界记忆名录》申报提出要求,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吴海涛多次专题研究档案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近年来,全省各级档案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以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档案文献遗产是档案中的珍品,做好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意义重大,湖北省坚持将保护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深入挖掘档案文献遗产价值,切实加强对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从2002年开始,湖北省有7项档案文献遗产先后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包括: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冶萍公司”)档案、江汉关档案文献、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档案文献、随州曾侯乙编钟、武汉大学早期建筑设计图纸、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档案和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档案。这些档案文献遗产是湖北省档案历史价值、研究价值的充分体现,更是湖北档案部门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全景记录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服务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生动诠释。

  《中国档案》:湖北省拥有丰富的档案文献遗产资源,请您阐述一下在提名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文献遗产时重点有哪几方面考量。

  高建舟:档案文献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多元的研究价值,需要进行综合考量。湖北省对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文献遗产的考量因素,概括起来就是注重“四性”:一是注重标准性,要符合国家档案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入选标准;二是注重价值性,要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价值及一定的影响力;三是注重系统性,有相对完整的档案材料作为支撑;四是注重稀有性,能够突出体现湖北地方特点和特色。以湖北省成功申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汉冶萍公司档案为例,首先,汉冶萍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新式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号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对后续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档案文献具有重要价值。其次,汉冶萍公司档案历经百年,其间遭受战乱焚毁,但9121卷档案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些档案详实地记录了汉冶萍公司在组织机构、经营管理、选厂选址、资金运转、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多方面的情况,为后人了解该公司提供了充分的档案材料。最后,汉冶萍公司总部虽设在上海,但其主要从事生产地区在湖北,湖北对该公司的生产发展具有较深影响,具有浓厚的湖北特色,该公司也为湖北后续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以上几点考量,湖北提名汉冶萍公司档案参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最终成功入选。

  《中国档案》:近年来,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工作成绩斐然,来之不易。请您介绍一下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工作中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高建舟:湖北省在开展档案文献遗产工作过程中主要遇到以下4个方面问题:一是档案资源分散整合难。如宜昌大撤退档案散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宜昌海关、长江航务管理局等单位,而且有些档案或因翻译不及时或因档案原件质量等问题尚未整理,系统收集整理档案资料、廓清事实脉络殊为不易。二是资源类型差异统筹难。如湖北省所藏3万多枚简牍档案,分散存于湖北省、荆州市、荆门市等地的博物馆、文保中心。全省已发现的简牍时间跨度长(公元前400年—公元200年),各地特点相异,较突出的有郭店楚简、云梦睡虎地秦简、荆州张家山汉简,各地均想成为申报主体,协调工作有一定难度。三是资金技术不足保护难。湖北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有大量档案文献遗产符合申报条件,但由于资金有缺口、档案保护专业人才缺乏,保护工作仍有不足。有的纸质档案因时间久远,档案破损粘连、质地脆弱;有的声像档案因读取设备缺失,无法读取或转换介质保存。四是价值标准不同鉴定难。由于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不一,实际工作中鉴定档案价值存在一定困难。

  湖北以解决档案文献遗产工作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档案部门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完善档案文献遗产工作体系,推动档案文献遗产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加强保护,在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作用上善作善成。针对档案文献遗产的保管、保护开展常态化安全检查和风险排查,发现安全风险隐患及时整改,确保档案文献遗产的绝对安全。有序推进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修复工作。近年来湖北省持续加大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修复工作的资金投入,累计投入近6000万元,其中随州市投入4500万元用于曾侯乙墓椁室保护修缮工程,荆门市推动郭店楚简保护工程等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经使得18万余枚竹木简牍重获新生。同时,湖北省以科技助力档案保护利用高水平发展,建设省级及以上数字档案馆52家,数字档案室15家(其中5家国家高水平数字档案馆,2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以数智赋能为指引,利用技术聚焦文化遗产数字化和智能化活化需要,已初步完成曾侯乙编钟AR体验产品。下一步,湖北省将继续做好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工作,使得更多档案文献遗产焕发生机。

  二是坚持“一馆一策”,在创建档案文献遗产精品力作上善作善成。各级档案馆以所保管的档案文献遗产为基础,明确完善自身保护、利用档案文献遗产的措施办法,形成独具特色的档案文献遗产管理体系。各档案室都全力做好自身档案文献遗产资源的摸排工作,详细掌握档案资源和特色档案文献遗产,推进建立文献遗产预备库,以特色档案文献遗产为抓手推动湖北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工作。以宜昌市为例,三峡库区移民搬迁档案是长江沿岸人民为国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集中体现。移民搬迁档案对于宜昌市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为宜昌市打造自身特色档案文献遗产提供了坚实保障。湖北省持续推动“一馆一策”,鼓励省内档案馆、档案室开展契合自身特点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形成鲜明的档案工作特色。

  三是坚持文化自信,在增强档案文献遗产影响力上善作善成。曾侯乙编钟等档案文献遗产是荆楚文化、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湖北深入挖掘文献遗产价值,努力提升用好用“活”档案文献遗产的能力,以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契机,不断提升档案文献遗产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取得明显成效。湖北省博物馆凭借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历史文化资源打破受众局限性,成功“出圈”,2023年接待观众达43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助力全市实现2023年旅游近3000万人次。所有这些都成为利用档案弘扬荆楚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成为以档案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带动和助力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文化产业新增长极的样板。

  《中国档案》:请您介绍一下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工作的下一步规划。

  高建舟:下一步,湖北省将持续优化档案文献遗产申报体系,加大对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力度,推动更多湖北文化瑰宝享誉全国、闻名世界。一是打造湖北特色档案文献遗产体系。湖北省将结合国有档案资源普查,把各地各单位保存的珍贵和特色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摸排,发现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湖北有特色、全国有价值、世界有影响的档案文献,分批列入省级档案文献遗产,形成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梯队,作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名录》的备选库,力推简牍档案、荆江分洪档案、既济水电公司档案以及武当山明代碑刻档案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和湖北特色的档案文献遗产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二是优化文献遗产申报管理机制。对标国家级、世界级遗产评选标准,优化档案文献遗产申报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步骤,加强与党史、文博、红色场馆等部门的联系,形成上下联通、左右协同的全省档案文献遗产工作机制。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价值鉴定标准和管理办法,推动更多的省内优秀档案文献遗产申报国家乃至世界名录。三是深入开发利用档案文献价值。今年6月6日,湖北省档案部门以“同温峥嵘岁月 共筑兰台新梦”为题,携手江西、湖南档案部门共同举办第17个国际档案日主题活动;去年,还联合江苏、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同饮一江水 共护两座桥”跨省互动活动,均取得较好效果,扩大了档案的社会影响力。同时,湖北省档案部门还在挖掘利用档案文献遗产上持续发力,利用馆藏珍贵红色档案开展“红色讲堂”“湖北将帅”等宣讲展示活动,线上线下同时发力,观看量超3000万人次,成为利用档案弘扬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案例。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在文献遗产的开发利用上做足绣花功夫,推出一批精品、打造一些爆款,推动档案文化“出圈”,档案影响力“破圈”,不断扩大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档案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档案》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