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的田野 ——“千万工程”下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坡塘答卷

发布时间:2024-05-24 18:58:42被阅览数:169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文慧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部署具有深厚的实践支撑。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多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浙江不断深化推进“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成效斐然,影响深远。眼下,正值江南好时节,跟随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循迹溯源·运河文化绍兴行”采访团,本报记者走进浙江乡村,探寻“千万工程”的浙江实践,感受乡村发展的蓬勃生机。

  “破塘”真不破。

  这个依傍浙江绍兴会稽山脉的村庄,漫步其间,目之所及漫山碧绿。不远处,幽幽鸟鸣声声入耳,清冽溪水潺潺流过,仿若一首动听的歌。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古朴建筑,在沁人心脾的茶香中,静静地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谁承想,早些年,“坡塘”是真破。

  天上扯满“蜘蛛网”,地上下雨走“泥汤”,脏乱差的环境使其被戏称为“破塘”村。各类违章建筑、乱棚乱圈随处可见,村道破烂,产业匮乏、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矛盾突出。

  岁月流转,变化悄然发生。

  2003年6月,“千万工程”正式启动,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借着这股东风,坡塘村顺势而为,通过开展专项治污、硬化道路、“微改造、精提升”等举措,使得绿水青山重焕新颜。艺创基地、咖啡书店、露营垂钓……大量新业态在此落地生根。从“后进村”到“先行村”,再到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他们以梦为犁,躬耕不息,在田间原野奏响诗和远方。

  真心谱写为民之诗

  改造初期,村子一穷二白,村民一盘散沙,重重困难像山一般压在村党委书记罗国海的身上。怎么办?没什么秘诀,硬着头皮往前冲。有的村民长期占道经营,致使老街可供通行的道路十分狭窄。于是,他带领村委上门做思想工作。“只要他们都拆,我就拆”“大家都一样,凭啥只拆我家”……有的还让罗国海的父母出面劝他:“都是一个村,沾亲带故。何必出这个头,得罪人。”

  但在他看来,万事终究逃不过个“理”字,只要把道理讲透,许多矛盾也就随之化解。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多次,以情感人、软磨硬泡。他给大家立下“军令状”:“只要有一家没拆,前面拆掉的,我自己出钱给你们恢复。”慢慢地,终于有一家同意整治,然后有了第二家、第三家……

  为尽快恢复老街昔日面貌,同时节约开支,随后,村委把办公地点搬到工程现场,与施工方共同开展拆除作业,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仅用不到8个月,便顺利拆除违建及私搭棚户等4500平方米,并完成立面改造升级。

  在村子主干道边一户村居的外墙上,挂着一杆老式的秤,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罗国海专门为村委所设,取名“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在他看来,这杆秤,称得出好坏,称得出公私,也称得出轻重。它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作为村干部,要多干事,干实事,干好事,才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88339696”是坡塘村24小时村民服务热线,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随时可拨打这个电话。热线开通于2019年3月,那时,罗国海自掏腰包买了一部手机,由村干部轮流“揣”在身上,每人负责接听一周,谁接听谁去处理。坡塘村下辖坡塘、云松、应家潭、盛塘4个自然村,户籍人口2500余人,外来人口1000余人。人一多,各种繁杂的事情也多,但他们用一条热线,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村民葛爱华说,一次正在做晚饭,家里突然断电,拨打热线电话后没过几分钟,就有人上门维修了。

  对于村民的投诉或求助,村委明确规定,电话里处理不了的问题,须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5年多来,2000余次热线来电,厚厚一摞的《热线交办及回复单》,见证着他们力求“事事有反馈、件件有落实”的决心与实干。罗国海说:“尽管遇到的大都是一些‘生活琐事’和‘家长里短’引发的纠纷,但对我们来说,却是可能影响村民切身利益和社会治安的大事。”

  凝聚乡贤力量,织就有温度、有密度的乡情网也是坡塘的一大法宝。赵华太一家是村里的困难户,家中没有固定收入。此前,一直住在6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一遇到暴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乡贤劳光亮得知情况后,二话没说,立刻捐款10余万元,帮助他们修建了新房。

  走在村子里,几乎每个角落都有着乡贤情系桑梓的印记:平原书房是乡贤寿林芬利用自家老屋改造而成,在这里,会定期组织文明实践志愿者,为孩子们提供阅读辅导。乡贤陈为民于2019年在坡塘小学设立奖(助)学金,用于资助在校优秀学生和贫困学生。已经退休的乡贤医生陈其良每月2次回村坐诊,免费为村民看病诊治。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走得再远,坡塘人们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从哪里出发,时刻心系家乡建设发展。任凭时光荏苒,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流淌的艺术之诗

  2021年,坡塘刮起一阵风。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陈炯团队将新设计出的公共艺术装置《看见风》安置在坡塘。葱茸翠绿的茶山上,飘荡着8块长20米宽5米的柠檬黄绸布,轻风拂过,浪漫便蔓延开来。这个充满意向和诗意的艺术作品引得无数游客慕名前来,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坡塘成为网红打卡地。

  风过留痕。罗国海等人有了新思路,他们迅速找准发展定位,做足风雅文章,用文化与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官人好比天上月,为妻好比月边星,月牙五更人声静……”每到周五,村子的文化礼堂里便回荡着绍兴莲花落的优美曲调。曾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陈祥平是坡塘驻村艺术家,每周都到村里教唱。2022年5月,绍兴市越城区文联深入乡村基层开展“种文化”活动,以艺术家驻村的形式帮扶基层。作为绍兴莲花落始祖唐茂盛的故乡,坡塘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村民们便盛情邀请陈祥平前来驻村。有了名师教学,大家都学得非常认真,仅仅一个多月时间,便能登台演出。之后,陈祥平为坡塘量身定制新作品——《家住云松村》,获得浙江省优秀村歌故事大奖。

  艺术家驻村以来,通过艺术帮扶,培养了一些好苗子,建立起一支专业队伍。接下来,罗国海希望以此为契机,将坡塘打造成绍兴莲花落特色村,“最好是全村村民,人人都能唱几句莲花落”。

  既有专业指导,也需“流量”加持,“陋室画家”位光明是坡塘的另一个惊喜。在绍兴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出租房里蜗居18年的他,白天蹬三轮车收废品,晚上则变身油画师,先后画了1000多幅油画。他对梦想的执着,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

  看到他的故事后,罗国海生出在坡塘为其免费开工作室的想法。除了自带流量,位光明农民出身,满怀热情,对艺术追求不懈,这与其想要打造的村庄气质正相吻合。经过登门拜访,位光明欣然同意。几个月后,工作室正式成立,总面积约70平方米,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上下两层,还附带一个小院落,对面就是一片茶园。

  位光明隔三岔五便来这里写生、创作,同时开办“光明讲堂”,免费教村里的孩子和一些游客画画。

  乡村赋予艺术家们丰富的灵感,艺术也不断激发着村民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村子的自信一定是来自村民本身。”罗国海说,借助艺术创作,大家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陈荣苗是村里的竹匠,做了大半辈子的竹制品。之前是为了满足温饱,现在要把它们变成艺术品。他开起了小店,琢磨着现在年轻人的审美,设计出许多新产品。竹包包、竹摆件、竹餐具等不仅美观实用,更重要的是环保健康,价格也不贵,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一树一花、一草一木,只要带着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到处都能变成景观。在村口树兰书屋的旁边,一个“水管小人”正安静地坐在草坪上看书,这是罗国海用废弃的自来水管拼成的塑像。它的头是一盏灯,脚上还穿着皮鞋,活灵活现的模样,让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现在它也是个小网红了,许多人都会过来跟它合影”,罗国海开玩笑说:“夏天来了,我打算给它换一双凉鞋。”

  这样的奇思妙想,在村里比比皆是,水表箱棋盘、铁皮壶盆栽、扳手“螳螂”……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一道道风景线格外引人注目。此外,坡塘还建起廉政文化主题公园、莲花落展馆、乡村博物馆、乡村艺术馆等。而保存至今的春秋战国时期水利设施遗迹和范蠡筑坝、刘秀避难等民间传说更为其增添了历史文化底蕴。

  当诗意遇上烟火,当艺术遇上生活,乡村就有了无限可能。

  在故乡 奔向远方

  临近中午饭点,沈菊英的云上小馆里人头攒动。白鲞扣鸡、咸肉炖笋、盐水河虾、绍三鲜、土鸡煲……质朴的农家味道,让食客们赞叹不已。吃完饭,再悠闲地坐在院子里喝一杯清茶,看青砖黛瓦,回廊挂落,自得一派独属江南水乡的闲适逍遥。

  云上小馆原是村中一处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明清民居,在进行改造时,坡塘村委留旧修旧,不砍一棵树,不拆一间屋,保护原有格局。之后,另“激活”6间闲置农房,共计750余平方米,打造精品民宿和餐馆。既让老宅得到充分修缮和利用,也延续了乡村文脉。从时光深处缓缓走来的古老建筑,不断唤起人们浓浓的乡愁记忆。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是坡塘一直秉持的建设规划理念。在罗国海心中,村里的每一个老地标、老物件背后都有值得细说的故事。因此,要打破“千村一面”,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坡塘致力于“微改造、精提升”的绣花功夫,在不破坏原有环境和人文气息的基础上,实现对农房荒地、古道茶山的开发改造。老台门、破厂房摇身一变成时髦的咖啡馆、茶文化体验馆。2024年4月2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茶趣嘉年华在坡塘拉开帷幕。游客们拎着竹编小茶篓,在茶树上掐下最嫩的新芽,再回到村中跟着制茶师傅学习炒茶。正所谓“一杯春尖暂留客,拂面清风几欲仙”,游客喝下一杯自己炒的茶,水甘味真,茶清梦好。以茶文化为核心,还延伸出田园采摘、国风拍照、研学郊游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让众人感受春日之美的同时体验农耕文化,探索乡风乡情。

  村里人气旺了,村民们嗅到了致富的气息,许多在外务工、生活的年轻人也纷纷踏上归途。一直在绍兴市区做外贸生意的陈峰看着家乡的改变,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在与几个发小商量后,大家一拍即合,云松茶舍应运而生。原木风装修,简单素雅,抬眼望去,即是漫山遍野的茶树,“茗茶+美景”,正是人们心中向往的治愈系乡野生活。自2021年开业以来,茶舍热度不减,游客一波接着一波。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更是人来人往。为吸引更多年轻人,他们在口味上进行了创新,让茶饮更加日常化。除了喝茶外,人们还可以在茶舍外面的空地上烧烤、垂钓。当然,也可以来一场浪漫的露天电影。

  在村口山坡上,竖立着7个大字:“离城最静的茶园”。

  安其居,乐其业。站在城与乡之间,坡塘人正用自己的方式,追寻着诗和远方。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看得到奔头。在时代的大命题下,他们孜孜不倦地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答卷。

  和美乡村,向新而行,久久为功。

  坡塘只是一个缩影。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5月23日 总第4139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