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档案证据效力优势重塑 ——许晓彤著《组织机构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20 18:53:41被阅览数:178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赵彦昌

1.jpg

《组织机构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研究》封面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许晓彤新作《组织机构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研究》一书于2023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为国内档案学界首部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的专著。该书聚焦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这一核心问题,充分发挥“档案管理方式”对电子证据真实性认定的积极作用,探索如何通过电子文件管理助力电子证据司法应用,为推动组织机构电子文件依法合规治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主要内容

  该书共9章39.7万字。首先,从档案学和证据法学的基础概念入手,辨析相关术语、搭建跨学科理论框架。其次,转向实践视角,结合政策法规与实践现状,系统分析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的现实需求。最后,综合理论与实践相关线索,构建了组织机构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的体系框架,阐明推进策略并对典型案例展开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至第三章为问题提出与理论研究,主要梳理了电子文件证据效力的现实背景与研究现状,规范研究术语、明确研究边界,辨析档案学与证据法学相关概念,梳理司法规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电子文件证据性概念模型和“电子文件—电子证据”业务链,助力电子文件“四性”与电子证据“三性”的映射与对接,揭示了从电子文件到电子证据的变化过程和运动规律。

  第四章至第五章为问题分析与实践调研,基于法律法规内容分析、法律工作者访谈及裁判文书统计,系统归纳了组织机构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的现实需求,体现为法规制度建设、技术、管理与保全、能力与意识、成本控制等6个方面。另外,鉴于英美法系国家信息管理领域与数字取证、电子发现的丰富交融互动,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业务流程、技术工具、实践服务、人才培养、行业认证等方面梳理并提炼了相关经验。

  第六章至第九章为问题综合解决,依据“初步筛选—专家意见征询—保障要素提炼聚类—体系框架构建”的思路,构建了包含目标层、业务场景层和保障要素层的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体系框架,并提出相应策略。一是法规标准层面,完善以专项立法为核心的电子证据法律体系,制定司法认可的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发布指导性案例。二是管理层面,实现“电子文件—电子证据”全责任链管理,推动档案服务机构参与电子证据保全管理模式创新发展。三是技术层面,基于类型学视角提出了“电子签名+时间戳”“区块链辅助真实性验证”和“电子文件—电子证据全区块链管理”3种适用于不同场景的技术方案。四是人员方面,明确证据保留能力要求,开展认证评估与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促进跨领域学术交流与实践合作。此外,以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存证云、苏大苏航数据保全中心为例,展开深入的案例研究。

  突出特色

  前沿聚焦,视角独特。诚如作者所述,“档案”与“证据”的渊源由来已久。该书契合了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的档案数字化转型的课题,不仅着眼国际研究前沿,对该领域既往研究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分析、阐释,也是结合我国实践,进行的一次理论和实务的创新。档案作为社会生活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拥有其他资料无可比拟的凭证价值,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文件管理与电子证据应用互为背景、难以割裂,共同成为数字信任体系的基础工程,该书正是以发展的眼光和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在这样一个进程中,档案界与司法界在数字时代信任逻辑建立方面的持续探索,既为电子文件管理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也促进了档案学与证据法学在理论层面的衔接与融合。

  论证可靠,逻辑严谨。该书综合运用了文献调查、半结构化访谈、专家意见征询、内容分析、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采用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展开研究,内容翔实、论述全面。在论证过程中,先后采访了律师、法官、企业法务等法律工作者,从司法证据审查认定的视角全方位分析归纳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的现实需求。同时,广泛征询了电子文件管理领域学者与实践专家的专业意见,系统识别电子文件证据效力的保障要素,并辅以案例实证分析,使读者全景式了解组织机构电子文件证据效力的现状、困境与关键问题。

  问题导向,价值性高。2019年,新修正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提出以档案管理方式保管的电子数据可在无反驳证据时确定真实性,首次明确了档案管理对电子证据的重要价值。当司法对电子证据的态度不断开放,亦积极寻求档案界联动时,档案工作应如何回应?电子文件管理与电子证据司法应用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将如何结合,怎样发展?如何管理才能够使电子文件在应对纠纷与诉讼中获得优势、辅助电子证据的认定?本书正是立足这样的关键背景,对上述问题作出系统、深入的回答,为相关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参考。

  学术贡献

  延展电子文件管理的研究视野与空间。电子文件与电子证据是传统档案与证据在数字环境下的新形态,在不同的时空与情境中发挥不同的社会功能,亦可互相转化。该书基于这一观点,立足电子文件管理研究工作纵深开展,融入证据法学理论,聚焦电子文件在司法层面凭证价值的实现与法规遵从工作,促进学科交叉互鉴,以电子证据应用回溯电子文件管理,激发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新的增长点,深化了电子文件凭证价值的理论内涵。

  建立电子文件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关联。电子文件与电子证据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具备不同的术语体系与业务实践流程。本书设计了电子文件证据性概念模型、“电子文件—电子证据”业务链等跨学科理论工具,建立起学科间的有机联系,实现了学科话语的沟通与转换,用关联的、一体化的思维将电子文件管理与电子证据司法应用的业务环节相整合,探索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方法在数字信任时代的纵深发展与范式创新,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提供实践支撑。尽管电子证据在2012年就已具备法定证据资格,但受制度、理念、技术、成本等因素影响,电子证据的实践应用仍面临多重阻力。该书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探寻组织机构电子文件证据效力发挥面临的困境,厘清了现实需求,全面分析电子证据“正名”已久却仍面临采信难题的原因。明确目标、场景、要素,构建组织机构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体系框架,为机构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提供实践指引,从法规标准、管理、技术与人才方面深入论证了具体推进策略,为单轨制背景下电子文件获得机构内、机构间与司法层面的信任奠定基础。

  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有赖于档案领域与司法领域的共同努力。该书从司法证据视角研究电子文件的凭证价值,丰富电子文件管理的目标内涵,将电子证据司法应用要求融入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为组织机构合理避免纠纷、应对诉讼风险提供了有益思路。其独到的视角、清晰的逻辑、丰富的分析论证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对进一步融通电子文件管理与电子证据应用关联路径具有积极意义。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5月16日 总第4136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