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08 18:50:22被阅览数:223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龙凌云
在人类历史的璀璨长河中,文明的不断进步与演变一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力量。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让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示,是一个重要议题。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创建数字馆、举办虚拟展等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以更加鲜活生动的方式呈现给世界。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从宏观角度看,档案不仅是记录信息的形态和载体,而且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作为文化遗产,有些以物理形式加以保存,如敦煌的壁画等。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正如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所说:“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的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的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的事业。”然而,让守护者痛心的是,物理保存的方式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易受环境影响、难以长期保持原状等。
如何更好地保护?数字化技术为痛点解决提供了可行方案。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提出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行无纸化办公。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要求加强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馆等公益设施建设,构建文化传播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传播中国文化,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可以用4个关键词概括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发展的4个递进阶段,即实体、数字、数据、知识。以敦煌壁画为例,实体文化元素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方式抽取出来,成为有用且可用的数据。再往前进阶,数据最终转化为知识,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所有数据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逻辑体系。
让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得以体现并充分开发,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议题。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深入挖掘这些文化遗产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方法,揭示其中蕴含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是可行之道。
未来,档案学科将不再是单纯的人文学科,而是交叉学科,必定与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有着大量关联和强相关性。这将给档案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数字化长期保存
当下,文化遗产保护面临3大挑战,即长期保存、数字化利用、弘扬传播。
首先,要认识到,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尤为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规划和管理。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应该建立完善的保存制度,定期对数字资源进行备份和维护。同时,需要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对数字资源安全保存带来的威胁。
其次,需要选择可靠的存储介质。随着科技发展,档案的保存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从纸质到数字,从简单的文本信息到多媒体信息,档案的形态和内容不断深化拓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资源,数字化信息长期保存是当前面临的最为重要的挑战之一。
目前使用的存储介质,如硬盘、磁带、CD、U盘等都存在寿命有限的问题。如,硬盘寿命通常只有3—5年,蓝光光盘寿命约为30—50年,都不符合长期保存的要求。因此,需要考虑如何制定有效的长期保存策略。经过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胶片是一种非常适合长期保存数字资源的介质。其化学稳定性非常好,能够保存百年以上,且具有高密度、高可靠性等显著优势,并可以通过专业的设备进行数据存储和读取。
而数字胶片作为一种新型存储介质,将数字信息以二维码的形式存储在胶片上,为文化遗产和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这种编码技术遵循国际标准,保证了信息的可读性和还原性。与传统的缩微胶片相比,数字胶片能够保存更加多样化的信息,包括图像、音频、视频以及各种类型的文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鸿翼高度重视数字化长期保存问题,参与发起了数字罗塞塔计划(Digital Rosetta Plan,DRP)。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被称为世界上最珍贵的石碑。石碑刻有同一段诏书的3种语言版本,分别是希腊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及当时的通俗文字。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能够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义与结构,成为后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考古学意义,石碑对信息长期保存亦有启发。一是解决了存储载体的可靠性问题,找到了一种可靠的载体(石头)来保存信息,使之可以真实完整保存数千年。二是解决了信息在未来的可识读问题。3种碑文包含了解码手段(文字对照的方式),使人们能够基于已有知识准确无误地读取保存的信息。
数字罗塞塔计划也希望在这两个方面取得突破。通过利用蓝光存储、数字胶片、玻璃存储等技术,解决电子档案乃至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国产化替代问题,以科技攻关实现“保存社会记忆,传承人类文明”的长远目标。
这一计划使我们有机会畅想这样的终极浪漫场景:未来人类深空宇航飞行时,可以用玻璃存储信息,而只要制备适宜的保存条件,这些讯息就会被留存,并向宇宙深处传播。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形:新人类在考古时,发掘出存储在玻璃中的“彩蛋”,玻璃中的数据展开后是先辈留存的社会记忆与技术讯息,诉说着过往辉煌灿烂的文明。
最后,还需关注数据迁移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存储介质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为了保证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需要定期将数据从一种介质迁移到另一种介质。然而,每次迁移都可能面临数据丢失或损坏的风险。因此,需制订科学合理的迁移计划,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讨数字化开发和利用的新模式、新路径,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数字化开发
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樊锦诗首次提出“数字敦煌”概念,即利用数字技术永久且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和彩塑信息。30多年来,敦煌研究院专业数字化工作团队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逐步建立起准确、真实、高清晰度的“数字敦煌”资源库,为敦煌石窟保护、敦煌学研究、敦煌文化弘扬提供重要支撑,为数字时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宝贵资源支撑。
敦煌,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资源。建设敦煌资源库是保护敦煌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在启动敦煌档案系统建设项目前,鸿翼为敦煌建立了一部敦煌佛教艺术数字档案库索引典。通过对敦煌大典和敦煌大字典进行数据扫描和整合,建立了完整的数据体系,并借助知识图谱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整合和识别,以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
资源库的建设为数据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基础。从百科全书的角度看,数据开发和利用类似于查字典。然而,将信息和内容聚合成一个知识图谱后,可以从一个知识点衍生出许多与之相关联的知识和信息。这种方式借助了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为数据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保存、利用与传播
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敦煌文化遗产?进一步说,如何促进文化遗产保存、利用与传播?“威尼斯时光机”(Venice Time Machine)项目给世界以新启发。
2012年,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威尼斯卡福斯卡里大学联合推出了这个大型国际研究项目,旨在建立一个涵盖威尼斯1000多年历史文化遗产的开放数字档案馆,利用数字化手段,再现威尼斯的历史与文化。
项目将威尼斯国家档案馆现存的资料,包括书籍、私人手稿、卷轴、城区规划图、地籍册等(多为不耐保存的脆弱纸品)进行了数字化,将原始档案变为可长期存储、易随时读取的图像信息,并研发了专门的手稿识别算法,通过识别手写体的结构进而在海量历史文献中找到相似形体并建立关联,形成庞大的信息网络。在此基础上,通过3D建模,模拟出城市中的建筑群落等在1000年间呈现出的不同形态,再通过交叉比较各时期绘画作品、文字描写记录等,甚至可以复原出某时期最真实的历史细节。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好、传承好是每一代人共同的责任。为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需采取全面、综合的保护措施,涵盖实现长期保存、加强基础保障、推动数字化利用、促进弘扬传播等方面。通过这些措施,促进文化遗产协同效应的发挥,彰显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需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让文化遗产成为“一带一路”舞台上的重要内容,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鸿翼公司正在通过建立敦煌资源库、进行数据开发和利用以及传播文化遗产等方式,推动敦煌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作者系上海鸿翼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5月6日 总第4132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