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档案大会主题的演进趋向与现实启示——基于历届国际档案大会主题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4-04-24 19:37:42被阅览数:310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段莹茹1   汪巧红2   常大伟3

(1.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   郑州   450001;2.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郑州   450001;3.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郑州   450001)

  摘要:国际档案大会是国际档案理事会组织召开的世界性档案专业会议,在促进全球档案治理和国际档案学术交流、人文合作、学科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历届国际档案大会主题进行分析发现,国际档案大会主题在人文、管理、技术、国际交流等视角分别呈现出从档案世界走向社会生活、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治理、从物理空间走向数字生态、从业务联合走向命运共同体的演进趋向。历届国际档案大会关于人文、管理、技术和国际交流的倡导与实践,为新时期我国档案工作和档案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具体来讲,就是在人文方面提升档案赋能社会发展的能力,在管理方面建构具有时代适应性的档案治理体系,在技术方面推进技术驱动的档案管理创新,在国际交流方面强化全球档案治理的公共产品供给。

  关键词:全球档案治理;国际档案大会;国际档案合作;档案赋能;技术驱动

  1   引言

  国际档案大会是国际档案理事会组织召开的世界性档案专业会议,在促进国际档案学术交流、提高国际档案学术研究水平、增进各国关注档案学科发展、推动国际档案学科建设、缩小档案学科发展地区不平衡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1]。国际档案大会对我国档案学术研究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正如冯惠玲所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档案学术研究方面与国际档案界的沟通还是十分有限的。十三大(注:指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对中国开展国际档案学术交流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第一次使我国档案工作者直接、全面、集中、多方位地接收了国外档案学术信息,把我们径直带进了国际档案学术研究的中心地带”[2]。档案会议是档案界交流新思想、传递新动向的平台,探讨的主题不仅具有热门性,还可一定程度展现档案工作的前沿特点及未来方向[3]。历届国际档案大会的持续召开及其对档案专业问题的深入研讨,在促进国际档案学发展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4]。为此,有必要在梳理历届国际档案大会主题及其演进轨迹的基础上,对国际档案大会主题体现的学术观点和管理思想加以分析,进而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2   历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梳理与分析框架

  2.1   历届国际档案大会主题梳理

  1950年8月,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此后至今,共召开了十九届国际档案大会(下文简称为“历届国际档案大会”)。其中,第一至第八届国际档案大会设有多个会议议题,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开始采取大会中心议题与会议分议题相结合的方式(本文统称为“大会主题”)。历届国际档案大会主题如表1所示。

表1   历届国际档案大会的时间、地点与主题[5]

1.jpg

  2.2   历届国际档案大会主题分析框架构建

  历届国际档案大会主题涵盖的内容和领域极为丰富,涉及档案价值转化、档案业务管理、档案技术更新、档案法治建设、档案人才培养、档案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分析和认识历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需要将其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加以综合阐释。当前,档案学研究存在人文、管理和技术三大研究取向,其中人文取向表现在人们对档案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的认知和解释,以及档案所具有的政治、历史、文化等价值与意义的探究上;管理取向倾向于探讨档案的管理方法和利用方式,寻求发现档案管理和利用的规律,涉及微观管理与宏观管理两个层面;技术取向突出表现在各历史时期对新技术的运用和研制上[6]。以档案学研究的三大取向为基础,并结合国际档案大会致力于国际交流的宗旨和相关议题,构建由档案人文、档案管理、档案技术和档案国际交流构成的历届国际档案大会主题分析框架。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历届国际档案大会主题分析框架

1.jpg  3   国际档案大会主题的演进趋向

  在上文构建的四维分析框架内对历届国际档案大会主题进行分析发现,国际档案大会主题在人文、管理、技术、国际交流等视角分别呈现出从档案世界走向社会生活、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治理、从物理空间走向数字生态、从业务联合走向命运共同体的演进趋向。

  3.1   档案人文视角:从档案世界走向社会生活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首位性及人的社会价值。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对档案工作的影响不断加深,人们认识到了档案政治价值以外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促进档案开放、实现人文关怀成为档案工作的新共识[7]。国际档案大会主题体现的人文视角主要表现为,在促进档案开放的基础上,通过发挥档案在维护社会公平、声张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解、强化社会认同、增进社会信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档案工作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在这一过程中,国际档案大会最开始关注的是档案性质和档案工作自身的问题,特别是私人档案、档案开放和档案利用,如第一届和第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对私人档案的讨论、第六届国际档案大会对档案开放的申明、第九届和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对档案学术利用、实际利用、普遍利用和休闲利用的探讨等,强调公共档案的社会开放、社会利用以及公共档案之外的私人档案的管理和保存。从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开始,档案人文视角进一步拓展,开始从记忆留存、知识管理、信任建构等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社会价值,如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对档案与记忆、知识和社会关系的关注、第十七届国际档案大会对档案促进信任与身份认同的赞许、十八届国际档案大会对利用档案文件维护公正、宣传正义、实现和解的倡导、十九届国际档案大会对档案服务教育、科研和政府决策以及建设知识社会作用的重视等,将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从档案本身延伸至社会生活和社会公共领域。

  3.2   档案管理视角: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治理

  档案管理是对档案工作各个环节、各项内容的监督、协调与组织。随着档案工作从单纯的“收、管、用”等基础业务工作扩展至档案行政管理、档案宣传等更为广阔的领域,档案事业体系逐渐形成。在档案事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不断演进的背景下,以档案管理为基础档案治理范式开始显现,更加注重对档案事务进行科学、规范和协同管理[8]。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至今已有70多年,档案工作的环境和内容发生了重大转变,国际档案大会主题也经历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治理的转向。其中,微观管理主要是从业务工作的视角审视档案管理问题,例如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立足文档管理一体化和全程管理的角度对形成中的档案进行监管、第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从长期保存的角度鉴定档案馆内保存的档案、第八届国际档案大会对业务活动中生成的文件的管理与鉴定等,注重档案基础业务工作的监督控制与流程优化;宏观治理更加注重档案政策法规、档案业务生态的构建问题,例如第六届国际档案大会对档案开放与缩微复制政策自由化的讨论、第七届国际档案大会对国家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相互关系与协同合作问题的说明、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对档案立法、档案机构与档案基础互动变化的论述等,注重外部环境对档案业务生态的优化与促进作用。

  3.3   档案技术视角:从物理空间走向数字生态

  历史地看,与档案载体从白纸黑字到磁光电胶、档案管理空间从石室金匮到数字空间的演变相同步,档案保管体系也经历了从保护到管护的演变[9]。数字时代到来直接导致大量电子档案的出现,单纯依靠相对消极的传统防治观难以应对数字资源保管中面临的各类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驱动下,档案管理的对象和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档案管理技术也从重点防范档案载体材料的物理老化转变为维系文档内容的数字存续。物理空间下的档案技术主要是关注生化技术、机械技术等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如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探讨了缩微照相技术在档案保护中的使用问题、第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介绍了新的保管保护设备在档案馆中的应用、第八届国际档案大会对档案工作中新技术的推介、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对新型档案材料的关注等。从第十二届国际档案大会开始,信息技术和电子文件、数字档案管理问题成为国际档案大会关注的新热点,档案管理的空间从物理空间走向数字生态,如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分析了信息社会中的电子文件管理与利用问题、十八届国际档案大会关注了数字时代的档案文件管理问题、十九届国际档案大会讨论了电子文件及电子解决方案问题。

  3.4   档案国际交流视角:从业务合作走向命运共同体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关乎国家与种族的发展脉络与根基,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性和证据性作用。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的70年间始终致力于全球档案治理活动的开展[10]。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国际档案交流的深入,国际档案大会对档案国际交流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开始从促进档案机构的跨国业务合作转变为致力于构建档案命运共同体。例如,第二届国际档案大会讨论了可以携带处境的档案资料交换问题、第七届国际档案大会阐述了档案工作者的国际合作和对发展中国家档案馆提供技术援助问题、第十届国际档案大会探讨了交换档案资料复制件的国际联合行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回顾了自1910年布鲁塞尔大会以来的国际档案界合作问题、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电子文件的管理与利用问题,这一阶段的会议主题主要是从离散档案的回归、国际档案技术援助、档案工作者的业务交流等方面探讨档案国际交流问题,其出发点在于促进档案业务的国际合作。从十六届国际档案大会开始,国际档案大会更加关注档案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作用发挥问题,如第十七届国际档案大会讨论了新环境下档案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第十八届国际档案大会关注了全球档案界的和谐与友谊问题、第十九届国际档案大会分析了文档工作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可能作用。

  4   国际档案大会主题的现实启示

  国际档案大会在促进全球档案业务合作、理论传播、人才交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相关大会主题也为了解国际档案实践进展与学术前沿提供了重要窗口。国际档案大会关于人文、管理、技术和国际交流的倡导与实践,也为新时期我国档案工作和档案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即在人文方面提升档案赋能社会发展的能力、在管理方面积极建构具有时代适应性的档案治理体系、在技术方面推进技术驱动的档案管理创新、在国际交流方面强化全球档案治理的公共产品供给。

  4.1   提升档案赋能社会发展的能力

  档案与社会发展具有深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档案的存在形态、保管环境、管理技术、利用方式等与社会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社会变迁为档案工作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基本动力;另一方面,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属性,能为法治国家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记忆保护和传承等提供服务[11]。从档案赋能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将档案作为治理的工具,主动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在其中贡献档案的力量[12],日益成为档案部门的共识。国际档案大会关于档案价值的讨论,如档案与记忆建构、档案与知识服务、档案与社会治理、档案与公众信任、档案与身份认同、档案与公平正义、档案与社会和解、档案与公共话语等议题,为审视档案与社会关系以及档案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具体来讲,提升档案赋能社会发展的能力,就是将档案蕴含的多重价值作用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如以红色档案赋能政治认同、以乡村档案赋能基层治理、以民生档案赋能公共服务等,从而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促进社会发展。

  4.2   建构具有时代适应性的档案治理体系

  档案治理体系作为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关系的集合,是档案治理权威、治理规则、治理形式和治理机制等有效实现和运行的制度框架[13],是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国际档案大会主题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治理的演进趋势,特别是不断地建构和完善档案法规政策、档案事业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只专注于档案业务管理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立足宏观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要求塑造档案治理的外部空间,从而为档案工作提供更为宽松和有利的外部支持。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建设,要求档案治理主体趋于多元参与、档案治理模式强调互动运行、档案治理过程突出民主决策、档案治理能力要求稳步增强[14]。具体来讲,建构具有时代适应性的档案治理体系,一方面要明确档案事业的时代处境和发展趋向,主动将档案治理体系建设融入文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等国家发展战略,提升档案治理体系服务大局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档案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立足档案管理对象、档案管理方法、档案服务内容、档案服务策略的新变化和新要求,重塑档案治理的参与模式、监管方式和权力分配机制。

  4.3   推动技术驱动的档案管理创新

  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带来了人类社会根本性的变革和机遇,对档案事业发展也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技术社会语境下,通过技术赋能的方式促进传统组织架构、管控模式、业务流程、治理资源的优化整合,激发组织潜能、提高组织行动能力和行动效率,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15]。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档案业务建设的核心推力,正在凭借自身优势贯通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业务进程,推动双空间的档案资源、管理工具、成果展示方式有机融合,延展档案应用领域,提升档案服务的前瞻性、沉浸性和智能性,实现数据、基础设施及保障体系等档案馆业务基座的多元重构,引领档案业务模式智慧化演变[16]。从技术驱动档案管理创新的角度来看,国际档案大会积极探讨技术变革对档案管理带来的现实影响,重构了适用于信息时代和网络环境的文档管理理论和管理流程,特别是对电子文件管理及解决方案的推动,对新技术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具体来讲,推动技术驱动的档案管理创新,需要将新的技术手段与档案管理的新形态、新业务、新流程和新理念相融合,进而以技术赋能的方式来驱动档案管理实践的深层变革。

  4.4   强化全球档案治理的公共产品供给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全球现实之需,以全球化的宏伟视角不断拓展新视野、深化新内涵,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全球治理作出新贡献[17]。全球档案治理是全球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参与全球档案治理、向国际档案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升我国在整个档案、信息领域的全球治理能力,既是响应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档案强国的必由之路[18]。国际档案理事会及国际档案大会一直致力于全球档案机构的合作、档案工作者的交流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借助档案治理原则、档案业务标准、档案出版物、档案项目资助等治理工具实现对全球档案事业的积极引导、合理把握与妥善治理,为全球档案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随着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以及对外合作意愿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档案治理进程中已经具备发挥更大作用的能力。当前,全球档案治理的公共产品供给主要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提供的各类培训项目、档案标准和档案出版物,在各国比较关注的离散档案回归、跨文化档案传播等方面还缺乏实质性的制度供给。从制度型开放的角度来看,我国在全球档案治理的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可以着重推动档案国际合作方面的制度建设,为全球档案治理提供中国的制度方案。

  5   结语

  我国现代档案学深受西方发达国家档案学理论与思想的影响,导致西方档案学的术语越来越多地成为我国档案学的研究方式和表述方式,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整体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20]。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促进中国话语国际表达和对外传播的重要保障。平衡好国际档案学术理论、学术思想借鉴与中国自主档案话语体系建构的关系,就成为促进中国档案学术研究、提升中国档案学理论自信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以国际档案大会为代表国外档案会议主题和相关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分析和批判继承,有助于为建构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参考。

  注释与参考文献

  [1][4]马仁杰,程亚萍.论国际档案大会在档案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档案学通讯,2014(04):34-39.

  [2]冯惠玲.走向世界的中国档案学——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对中国档案学术研究的影响[J].档案学通讯,2000(05):14-16.

  [3]黄霄羽,管清潆.聚焦众资源助推现代化——2023档案年会主题折射国内外档案工作的最新特点和趋势[J].档案学研究,2023(05):22-29.

  [5]注:数据参考了黄霄羽主编的《外国档案管理》(第十六章第三节,403-410页)、马仁杰、程亚萍发表的《论国际档案大会在档案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2014年第4期)和“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微信公众号(2023年ICA阿布扎比大会最新会议资讯,https://mp.weixin.qq.com/s/XJJkp2YQSSIgNYB0LYEhjA)。

  [6]丁华东,张燕.论档案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及其当代发展[J].档案学通讯,2019(06):4-10.

  [7]胡明想.人文主义档案精神[J].档案学研究,2002(05):6-9.

  [8]金波,晏秦.从档案管理走向档案治理[J].档案学研究,2019(01):46-55.

  [9]钱毅.从保护到管护:对象变迁视角下的档案保管思想演变[J].档案学通讯,2022(02):82-88.

  [10]李子林,王玉珏,龙家庆等.国际档案理事会参与全球档案治理:特色、工具与成绩(1948—2018年)[J].档案学通讯,2019(05):93-100.

  [11]马仁杰.我国档案工作赋能社会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J].档案学通讯,2022(04):105-107.

  [12]刘越男,周文泓,李雪彤等.我国档案事业“十四五”发展图景展望——基于国家及省级地方档案事业“十四五”规划的文本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23(02):71-79.

  [13]常大伟.档案治理的内涵解析与理论框架构建[J].档案学研究,2018(05):14-18.

  [14]徐拥军,龙家庆.加快档案治理体系建设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档案,2022(01):30-31.

  [15]常大伟.理念、制度与技术:治理现代化语境下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三重审视[J].档案学通讯,2022(02):13-19.

  [16]牛力,黎安润泽,刘慧琳.融合、延展、重构:物理与数字双空间业务转型视角下的档案信息技术应用思考[J].档案学通讯,2023(05):19-27.

  [17]杨鲁慧.三大全球倡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全球治理观[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3(05):18-33.

  [18]王玉珏,李子林,龙家庆等.中国参与全球档案治理:历程、挑战与策略[J].档案学研究,2019(01):38-45.

  [19]李子林,王玉珏,龙家庆等.国际档案理事会参与全球档案治理:特色、工具与成绩(1948—2018年)[J].档案学通讯,2019(05):93-100.

  [20]张斌,杨文.论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的构建[J].档案学通讯,2019(05):4-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档案治理生态系统优化及治理效能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2BTQ108)、河南省社科基金“基于代表作评价的河南省社科成果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2023BZH012)、郑州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段莹茹(1988-),女,河南封丘人,硕士,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科员,研究方向:档案事业管理;汪巧红(1979-),女,河南长葛人,博士,郑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评价;通讯作者:常大伟(1989-),男,河南夏邑人,博士,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档案治理与档案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