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8 19:21:21被阅览数:487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本报记者 孙昊
九曲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灿烂辉煌的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山东省是黄河流域唯一河海交汇区,是下游生态保护和防洪减灾的重点区域。档案工作作为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事业,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效?档案部门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
档案助力黄河长治久安
走进山东黄河河务局治黄文化展厅,仿佛走进了山东人民治黄护黄的历史画卷。一件件珍贵档案、一幅幅历史照片,带领观众重温那激情似火的如歌岁月……
档案无声,记录山东治黄奋斗历程;鉴往知来,助力黄河高质量发展。山东黄河档案工作伴随着1946年人民治黄在渤海解放区起步而开始。山东黄河河务局机关于1950年设立档案室,1981年成立档案科。目前,该局建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保存档案6.62万卷(件),档案科负责对14个部门、1个派驻机构及所属8个市局、30个县(区)局及15个局直单位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黄河自菏泽市东明县流入山东,在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流经9市的25个县(市、区),河道长628公里,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现行河道系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后形成。黄河山东段水少沙多、泥沙淤积,河床一般高出背河地面4至6米,设计防洪水位高于地面8至12米,“地上悬河”的称谓便由此而来。
随着沿黄经济社会发展,涉河活动越来越频繁,防洪工程与河道安全管护任务也越来越艰巨。数据显示,山东省内共建各类堤防1543公里、各类水闸129座。为实现黄河防汛岁岁安澜,山东黄河河务局针对防洪工程形成档案种类多、数量大、验收任务重等实际,在收集阶段就派出专家和工作人员深入工程建设施工一线,指导项目部及施工、监理单位明确文件材料收集范围和整理标准,从源头把控好案卷质量。近年来,他们组织了潘庄引黄闸等6座水闸改建工程的档案专项验收,配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展了东平湖蓄滞洪区重点防洪项目、金堤河干流河道治理工程(山东段)的档案专项验收,累计形成档案6517卷,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和防汛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没想到很快就在平台上查到了所需材料!”黄河河口管理局工作人员孙某十分感慨,在为中央环保督察组准备材料过程中,需要查阅参考上级水量调度分配文件,“线下查档费时费力,现在动动手指、敲敲键盘,几分钟就能在东营查到远在济南的档案了。”这正是山东黄河河务局利用档案信息化成果,为守护黄河各项工作提供便捷优质服务的一个缩影。
2021年,他们自主研发的“山东黄河档案信息管理一体化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电子文件实时在线归档和远程查阅利用,目前已在27个市县河务局推广使用,用户查阅档案不再受节假日、上下班时间的限制。系统运行以来,网上查询利用已达3.7万余人次。目前,山东黄河河务局已对1986年以来全部档案进行数字化,共计155万页,形成电子档案资源2.01T,数字档案室建设赋能“网上办”“指尖办”,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此外,他们积极服务中心大局,不断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加大对音视频、照片、实物的征集力度,补充1995年以来相关视频988条。水闸设计、河势图、民国老照片等资料为防御202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秋汛洪水、防洪工程设计数据校验,以及开展黄河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和决策参考。
一件件档案记录着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把黄河雄伟磅礴的气势、勇往直前的精神永久珍藏,将炎黄子孙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品格持续映照。为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讲好“黄河故事”,2021年以来,山东省档案馆与山东黄河河务局紧密合作,挖掘、活化黄河档案资源,联合编著出版《山东黄河记忆》《山东黄河映像》《海外藏黄河舆图集》系列图书,共同举办“黄河记忆专题文献展”,为社会公众了解黄河文化、品读黄河历史、体验黄河保护治理提供了直观的窗口和平台。2022年,按照省档案局、档案馆、发改委、水利厅等有关部门部署,组织建设了“黄河故事”山东篇章专题档案资源数据库,收录1986至2021年黄河专题档案资源目录60万条,为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切实守好黄河文脉贡献了力量。
档案服务百姓安居梦圆
历史上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统计,从先秦到新中国成立前的2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
黄河宁,天下平。2019年9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形容黄河水害隐患“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守护黄河安澜,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沿黄百姓过上幸福日子。
“黄河滩、黄河边,黄河儿女好辛酸。年年发大水,十年到头九年淹。多亏了伟大的共产党,领导咱们人民来迁建……滩区的发展咋记录?村庄的历史咋流传?迁建的壮举咋弘扬?这就要提到咱们社区的档案……”在高青县木李镇龙湾社区村委会,传统曲艺非遗传承人王明全用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特色木板大鼓和山东快板相结合的形式,表演了一曲《黄河滩档案颂》,将滩区由“旧险滩”变“幸福滩”的历程娓娓道来,歌颂党领导人民群众摆脱水患、搬进新家园的壮举,讲述着档案工作服务滩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鲜活实践。
作为淄博市唯一的沿黄县,高青县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承载区域之一。近年来,他们深入推进黄河滩区迁建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常家、木李、黑里寨3个镇17个村1443户5275人全部以外迁方式安置。
“社区档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持续的基础性工作,能够充分记录党领导滩区人民实现‘安居梦’的奋斗历程,有效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助力实现‘致富梦’。”县档案馆负责人介绍说。
2022年以来,该县积极参加省档案馆组织开展的黄河滩区迁建社区档案业务规范化建设试点,不断提高档案工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参与度。县档案馆联合多家单位收集整理滩区迁建档案1万余件,并建立专题数据库。实施档案“存量数字化”战略,对馆藏9.7万卷11.9万件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接收近30家部门单位的电子档案和数字化成果进馆,与淄博市档案馆等多家单位签订馆际共享协议,实现沿黄区域档案数字资源整合发展、信息共享。同时,从群众需求出发,打造“家门口的档案馆”,依托山东政务服务网将档案查询利用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事项,滩区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便捷服务。截至目前,滩区迁建档案线上线下累计利用达1000余人次,打通了档案服务农村社区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数字档案资源为辅助做好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保障,黄河岸边的“经济样板”遍地开花——龙湾社区收集整理“党支部+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模式中形成的各类文件、合同、协议等,助力“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联合高质量发展,实现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芦湖街道芦湖村利用土地租赁协议、经济股份合作社股权确认表等资料,助力“清水龙虾养殖”“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发展取得实效;田镇街道冯郭村数字化整理农业合作社档案1158件,辅助做好种植流程的优化等工作,推出“五彩旱稻”“富硒西红柿”等沿黄特色农产品,有效实现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
数字档案资源在服务农村社区基层社会治理中同样发挥了独特作用,黄河岸边的“幸福家园”拔地而起——田镇街道民主街社区数字化加工档案6000余件,建成全县首个“智慧村庄”,推行“阳光村务”公开,村民可实时了解和监督村内事务,充分激活了沿黄共建的“神经末梢”;常家镇常盛社区利用数字档案资源,助力构建“社区书记—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五级联动服务体系,实现了对人口的精细化管理……
目前,黄河滩区迁建社区档案业务规范化管理经验样本,已陆续复制推广至全县迁建社区及90个美丽宜居乡村,建成村级档案室60余家,蹚出了一条新型农村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百档齐整、村村参与”的良好氛围。
离开黄河滩区,驱车来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纯净而自然。放眼望去,芦花飘摇、候鸟成群。夕阳洒下,一片柔和静谧在身边环绕,雄浑的黄河与碧蓝的大海相融,形成独特景观。
大河流日夜,兰台曲未央。展望未来,山东各级档案部门将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记录好、留存好新时代山东治黄的生动实践,保管好、利用好黄河档案资源,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九曲黄河必将激荡起更为雄浑的时代交响。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4月4日 总第4118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