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的若干思考(摘编)

发布时间:2024-03-07 13:44:16被阅览数:236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李财富

  中国档案学界从未停止过对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在建构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术语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第一,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档案学基础理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现代中国档案学特别重视对档案工作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与提炼,摒弃了近代中国档案学“就事论事”的研究方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研究档案学的具体问题,这是新中国档案学者在档案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新旧档案学的一个主要区别,同时也是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的精神实质。

  第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理论。一是文件(档案)运动规律理论。档案自然形成规律比较科学、全面、准确地揭示了档案的形成与运动规律,是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我国档案工作实践和档案机构设置的重要理论依据。二是党政档案工作集中统一管理理论。对党政档案工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是中国的首创(也是独创),是中国档案事业最鲜明的特色,是中国档案界对国际档案事业发展所贡献的中国方案。三是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理论。虽然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实践最早并非始于中国,但对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进行系统理论阐释并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却是中国学者。此外,中国学者还对全宗理论、档案价值及其实现规律理论、档案鉴辨理论、档案整理理论、档案检索理论、档案利用理论、档案编研理论、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理论、文件(档案)全程管理理论、文件(档案)前端控制理论、档案学术评价理论、档案学本体论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为修正、丰富、完善相关档案学理论作出很大贡献。

  第三,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档案学学科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档案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中国的档案学科建设取得了更为突出的成就,一批数量可观的档案学分支学科纷纷创建并逐步完善,一个由多门分支学科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档案学学科体系基本建成。40多年来,我国档案学分支学科建设开始从由具体学科建设和档案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入手的自然建设发展阶段转变为从整体系统上设想一个科学体系结构,并有计划地按照这个结构去进行建设的自觉发展阶段。

  第四,建立了统一自洽的档案术语(概念)体系。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档案学界在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外档案学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学科特点的档案术语(概念),其中不乏中国特有的档案术语(概念),如归档、立卷、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全宗卷、全宗单、全宗群、联合全宗、汇集全宗、档案汇集、主体全宗、客体全宗、档案实体分类、档案信息分类、企业档案、企业档案工作、档案文献编纂、联合档案室等,对于促进档案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开展国内、国际档案学术与档案业务交流,提升我国的档案话语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何进一步建构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

  首先,建构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科学地揭示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的本质、矛盾和规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鲜活的档案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我国档案工作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修正、丰富、完善和创造档案学理论。

  其次,建构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深入挖掘、阐释、吸收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同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对于建构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此外,建构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还要善于吸收我国古代和近代档案工作经验和档案学思想中的有益成分。

  最后,构建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要学习外国档案学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采用“合则用,不合则弃”的态度,吸收符合我国国情和档情的国外档案学理论,找到适合其生长的中国土壤,使其与中国的档案学理论相融合,并以此为基础创造新的档案学理论。

  [摘自《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京),2023(5);原文发表于《档案学通讯》(京),2023(3)]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