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档案众包平台

发布时间:2024-03-01 14:59:20被阅览数:327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赵雅杰 高艳

  2023年11月,在波兰国家档案馆的长期努力以及波兰文化和民族遗产部的合作支持下,波兰部长会议通过了一项关于2023年至2052年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设和维护国家档案馆的长期项目。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波兰文化和国家遗产保护领域的创新之举,体现了对社会力量的重视。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是近年来国际档案界的重要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众包方式开展档案资源建设便是典型例证。

  “众包”(crowdsourcing)一词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杰夫·豪(Jeff Howe)于2006年首次提出,但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内部员工执行的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网络大众的做法早已有之。目前,对于以众包方式开展档案资源建设这一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持肯定态度,并有诸多成功案例可供参考。笔者经文献梳理、新闻盘点等,对这些做法加以分析,总结特点,提取经验,以供参考。

  主要做法

  档案众包可以广泛利用公众力量,推进档案资源建设,且这种公众参与的方式能够应用于资源建设全过程。具体来说,前期表现为助力收集。如,通过各种渠道向用户开展征集。中期体现为加快档案整理。如,主动吸纳志愿者参与转录、著录或注释等,为后期开发奠定基础。后期主要表现为通过用户反馈或交互,优化利用效果。主要做法如下:

  首先,吸纳多方资源,丰富资源内容。虽然档案机构保存着国家和政府的大部分档案,但仍有不少“宝贝”散落民间。因此,向社会开展征集、进行多渠道收集,能够更全面完整地记录历史。如,通过向4万多名退役军人征集资料,丹麦国家档案馆建立了专题档案资料库,极大丰富了馆藏。除了面向本国民众征集外,还可以开展海外征集。这些做法加强了档案资源的收集与积累,是保存社会记忆的重要方式。

  其次,广纳社会力量,加速整理编目。面对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源,如何高效、低成本地加以整理,是关系后续开发利用效果的关键。档案众包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国外许多档案馆在档案整理过程中,会广泛招募志愿者参与到特征提取、转录、注释等加工工作中。如,英国格洛斯特郡档案馆在环境档案编目、口述史采集、展览举办时,主动吸纳青少年和环保团体参与,借助他们的力量开展相关馆藏的整理、编目,以及指南和其他检索工具的编写等。借力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资源建设有哪些好处?对保管机构而言,可以节省人力并加快资源建设步伐。对社会公众而言,则可在参与档案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历史、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和能力。

  最后,重视公众反馈,优化利用质效。公众参与不应局限于“生产”过程,更应包括作为用户参与“使用”的过程。只有根据用户的反馈,有针对性地完善档案资源,才能提升利用质效,真正实现档案价值。如,澳大利亚奥兹马戏团在网上展播其演出实况档案时,积极鼓励用户对展播内容进行讨论,并时刻留意意见与动向。荷兰国家档案馆将武装情报局(NEFIS,荷兰政府于1943年在荷属东印度群岛建立的情报机构,在印度尼西亚独立后于1949年解散)的档案提供第三方利用并展出时,有公众指出这一行为会对档案中涉及的相关人士及其亲属造成伤害。荷兰国家档案馆对此十分重视,就档案利用的内容及敏感信息保护与利用方进行了充分的对话协商。可见,在档案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公众参与、充分听取意见并保持与公众的紧密联系,努力提供更贴近其期望的资源和服务。

  相关建议

  实践表明,以众包方式开展档案资源建设行之有效。那么,如何开展呢?笔者认为,应从3个方面着手。

  一是扩大宣传,增加渠道,简化参与。应积极开展档案宣传,通过与博物馆、图书馆、新闻媒体等主体开展合作,扩大覆盖面,提升参与意愿。同时,减少公众参与的障碍。可通过邮箱、网站等网络平台开展征集,减少公众在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

  二是形成机制,建设平台,完善功能。可针对众包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对其定义、范围、权责和管理要求予以明确,为档案机构提供明确的指引。同时,可建设统一平台,不断完善相关功能,方便众包活动的组织、管理和监督。

  三是注重参与感受,激发公众兴趣。可在平台引入激励机制,通过设立积分系统、奖励制度或虚拟勋章等,提升用户的成就感,增强参与意愿,提高参与率。同时,不断加强意见征集,鼓励用户提供对平台功能、操作流程和活动内容提出意见建议,并不断加大采纳力度,让用户提出的意见被重视,且能够给平台功能带来实际的改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2月29日 总第4103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