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强化档案公共服务均衡性与可及性

发布时间:2024-02-29 13:33:25被阅览数:231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朱佳煊  张洋  潘长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档案公共服务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服务,增强档案公共服务均衡性与可及性是党和政府在文化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是为公众提供档案产品与档案服务的更实举措。然而,供需不平衡、地区不协调、提质升级动力不足是当前我国基本档案公共服务面临的重要挑战。为打通基本档案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重大决策,为实现档案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提供了方向。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档案公共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当前,应结合供给主体实际情况,聚焦利用主体需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推进档案公共服务改革,全力助推档案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的实现。

  打破服务壁垒,推进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建立以档案部门和多方参与为主导的供给主体结构。通过转变职能,促进全方位档案公共服务的开发,确保基本档案公共服务的充足。

  1.转变思维方式,构建“一元多方”的供给主体结构

  以“大数据+互联网”思维指导档案公共服务,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对档案的征集和整理、挖掘和分析、进行单独或者复合设计,根据社会公众需求及时提供智能化服务响应,衡量基本档案公共服务的增值份额,保证档案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同时,持续深化档案部门改革,整合档案管理职能,打破档案公共服务主体间的重重壁垒,形成以档案部门为主导、多元主体间互补协同供给的结构。新时代档案公共服务不仅应充分发挥档案部门和多方参与的供给主体结构优势,实现协同增长,也应加速整合档案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组织架构、人才队伍、财政支持、考核监督、开放流程等方面职能,精简机构,全方位开放档案信息,提升服务力度。

  2.培育服务活力,完善基本档案公共服务竞争机制

  将竞争机制引入档案公共服务领域,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在资源分配方面更占主导性,相比档案部门资源分配更加灵活。档案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减少非市场干预,开拓强化基本档案公共服务均衡性与可及性试点区,培育新的基本档案公共服务和产品,实现档案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目标。同时,结合公共数字文化优化升级的背景,以档案服务供需双方的联系为标准,不断创新档案公共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此外,顺应市场化的发展趋势,研判档案工作优化升级的背景和市场调查反馈的结果,鼓励基本档案公共服务供给侧进行创新,开发高质量数据内容和信息消费产品。

  3.加强监督管理,健全基本档案公共服务监管机制

  档案主管部门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出现的公共服务新模式,结合基本档案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供给内容、供给方式,将档案公共服务全过程监管纳入专项基金规划,加强基本档案公共服务“上云”,逐步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监管。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档案公共服务供给方应建立供应实体的访问系统,制定相应的资格标准,明确需求用户的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同时,明确基本档案公共服务过程中负责每个用户需求的主体责任,完善举报投诉机制,杜绝不良信息传播,建立档案公共服务评估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此外,对基本档案公共服务供给进行阶段性监管,按照前期明晰“监管边界”、中期抓实“资源配置”、后期推进“结构优化”的原则整体强化基本档案公共服务全流程管理。

  畅通供给渠道,强化全过程服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档案公共服务应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用户满意度提升为重要标准,丰富供给服务内容,畅通供给渠道,强化全过程服务。

  1.实现档案服务平台智能化

  在智能移动终端网络基础设施普及建设的背景下,以便捷高效为目标,全面建设以数据开放服务系统与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为基础的档案信息提供平台,为形成信息集合多种供给方式,畅通即时通信、反馈交互等功能的科技信息供给渠道,降低信息受众的获取成本,提高信息消费的整体满意度。同时,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元宇宙等新技术应用到档案公共服务中,对各行各业数据应用进行分析,在各个环节辅助决策,为社会公众打造智慧化服务。此外,加快探索挖掘和充分释放我国文创性信息产品潜力,依托档案信息服务智慧供给平台,推动我国档案公共文化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2.提供全媒体档案服务方式

  大数据技术发展背景下,我国全媒体向着智能化、融合化纵深发展。提高档案公共服务效能,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离不开全媒体的助力发展。在档案公共服务平台上实现互联网数据传输配置,提供三维、可视听化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全网档案平台上的公共档案资源,实现产品形态的全媒体化。同时,依托AI技术搭建基本档案公共服务的融媒体运营管理平台,利用数智化渠道将档案公共服务综合应用于各地区公共服务与信息消费活动,提供全流程咨询服务。

  3.缩小基本档案公共服务数字鸿沟

  注重建设基础设施,促进基本档案公共服务可持续平衡发展。全面提升社会大众文化水平,逐步缩短甚至消除城乡居民之间的“数字鸿沟”,定向定点定量为社会大众中的弱势群体提供档案公共服务,填补信息沟壑,消弭基本档案公共服务隔阂,推动基本档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同时,进一步改善基层地区以及偏远地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扩大民生档案开放范围,提高基本档案公共服务的可取性,进一步拓宽信息传播区域,拉动基本档案公共服务的需求。让基本档案公共服务这个发展不平衡的“新变量”,成为消除贫富差距的“新增量”,最终实现数据与信息的互联互通。

  审慎营造氛围,推动升级化服务

  档案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的增强,重在审慎营造环境,促进档案信息的流通和融合应用,推动智慧领域创新,构建档案公共服务优良系统。

  1.推进基本档案公共服务信用体系建设

  营造安心放心诚信的档案公共服务环境是当前档案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加快补齐制约档案公共服务的信用体系短板,制定促进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红黑名单”信用政策制度,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将信用嵌入档案公共服务中,全程监管审批程序,为社会公众营造诚信可靠的环境。同时,将“诚信”融入档案治理工作大局,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档案公共服务宣传,提升软实力。

  2.建立健全基本档案公共服务安全管理体系

  档案信息高度集中开放的情况下,档案利用与管理的风险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风险,要构筑起新型档案公共服务安全与风险防控体系,把档案公共服务和信息资源开发管理的风险也纳入其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为用户营造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同时,利用网络协议,从事件产生、调度、执行三方面来模拟基本档案公共服务安全事件发展态势,然后对各种事件进行分解处理,使得档案公共服务系统的运行更加便捷高效。此外,加强对档案队伍的教育与培训,压实档案公共服务主体责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业内人员对信息安全保密的认识,降低服务风险。

  3.健全公众隐私维权服务体系

  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利用档案公共服务隐私维权服务体系对档案公共服务面临的隐私与保密等挑战具有极大地化解作用。明晰档案公共服务“开放利用”与“保密隐私”之间的范围界限,有效规避流通风险。持续健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档案公共服务的申诉机制,保障上诉服务。同时,积极完善档案开放下数据信息的保存、公开、保密与解密的审查制度,完善判断标准,正确处理公开与保密之间的关系,提高治理能力,加强合规意识。

  创新利用方式,科学合理化反馈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现代政府部门是“需求驱使部门”,以利用者需求为中心,通过调研和调查方式,让利用者选择公共服务,推动档案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此外,档案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独进行资源建设供给成本较高、服务效率偏低,因此,在档案部门推进改革的基础上,利用主体参与其中可能更为有效,档案公共服务利用主体对服务和产品的科学合理运用,对我国档案治理、档案公共服务实践创新,推动档案公共服务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众多档案利用主体已不再停留于利用一般意义上的档案公共产品和档案信息服务,而是重点关注高价值、结构化的档案服务,同时,要求档案服务要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接轨,以便从档案资源中萃取精华、挖掘特色、满足自身需求。因此,档案部门要坚持以问题、需求、目标为导向,不断完善利用主体向供给主体反馈机制,以此刺激与鼓励档案公共服务提供主体不断创新供给内容,释放新需求。同时,重点解决针对不同类型档案利用主体的需求,实现“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均衡化服务,推动档案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利用主体协同供给渠道,采用基于协议、项目等的合作方式,融入BOT(建设—经营—转让)、TOT(移交—经营—移交)、BOO(建设—拥有—经营)等模式,鼓励社会积极开展各类形式的档案公共服务综合利用活动,特别要鼓励将档案公共服务综合利用到各地区的公共服务与信息消费中,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此外,还可通过线下活动、网络平台、现场捐赠、采集口述史料等方式吸引利用者与高校、地方文化单位与科研机构进行协作,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再开发与再利用,实现档案公共服务的充分供给。

  作者单位:新疆军区档案馆

  责任编辑:周拯民